您好,登錄后才能下訂單哦!
這篇文章主要介紹“Java中性能相關的設計模式有哪些”,在日常操作中,相信很多人在Java中性能相關的設計模式有哪些問題上存在疑惑,小編查閱了各式資料,整理出簡單好用的操作方法,希望對大家解答”Java中性能相關的設計模式有哪些”的疑惑有所幫助!接下來,請跟著小編一起來學習吧!
代碼的結構對應用的整體性能,有著重要的影響。結構優秀的代碼,可以避免很多潛在的性能問題,在代碼的擴展性上也有巨大的作用;結構清晰、層次分明的代碼,也有助于幫你找到系統的瓶頸點,進行專項優化。
設計模式就是對常用開發技巧進行的總結,它使得程序員之間交流問題,有了更專業、便捷的方式。
事實上,大多數設計模式并不能增加程序的性能,它只是代碼的一種組織方式。本文,我們將一一舉例講解和性能相關的幾個設計模式,包括代理模式、單例模式、享元模式、原型模式等。
代理模式(Proxy)可以通過一個代理類,來控制對一個對象的訪問。
Java 中實現動態代理主要有兩種模式:一種是使用 JDK,另外一種是使用 CGLib。 其中,JDK 方式是面向接口的,主要的相關類是 InvocationHandler 和 Proxy;CGLib 可以代理普通類,主要的相關類是 MethodInterceptor 和 Enhancer。
這個知識點面試頻率非常高。
package cn.wja.proxy.cglibproxy;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cglib.proxy.MethodInterceptor;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cglib.proxy.MethodProxy;import java.lang.reflect.Method;public class CglibInterceptor implements MethodInterceptor { @Override public Object intercept(Object o, Method method, Object[] objects, MethodProxy methodProxy) throws Throwable { return methodProxy.invokeSuper(o, objects); }}
package cn.wja.proxy.cglibproxy;import cn.wja.proxy.jdkproxy.Target;import cn.wja.proxy.jdkproxy.TargetImpl;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cglib.proxy.Enhancer;public class CglibFactory { public static Target newInstance() { Enhancer enhancer = new Enhancer(); enhancer.setSuperclass(TargetImpl.class); enhancer.setCallback(new CglibInterceptor()); return (Target) enhancer.create();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Target target = newInstance(); System.out.println(target.targetMetod(4)); }}
package cn.wja.proxy.jdkproxy;public interface Target { int targetMethod(int i);}
package cn.wja.proxy.jdkproxy;public class TargetImpl implements Target { @Override public int targetMethod(int i) { return i * i; }}
package cn.wja.proxy.jdkproxy;import java.lang.reflect.InvocationHandler;import java.lang.reflect.Method;public class JdkInvocationHandler implements InvocationHandler { private Target target; public JdkInvocationHandler(Target target) { this.target = target; } @Override public Object invoke(Object proxy, Method method, Object[] args) throws Throwable { //before Object object = method.invoke(target, args); //after return object; }}
package cn.wja.proxy.jdkproxy;import java.lang.reflect.Proxy;public class JdkFactory { public static Target newInstance(Target target) { Object object = Proxy.newProxyInstance(JdkInvocationHandler.class.getClassLoader(), new Class<?>[]{Target.class}, new JdkInvocationHandler(target)); return Target.class.cast(objec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Target t = new TargetImpl(); Target target = newInstance(t); System.out.println(target.targetMethod(4)); }}
下面是 JDK 方式和 CGLib 方式代理速度的 JMH 測試結果:
Benchmark | Mode | Cnt | Score | Error | Units |
---|---|---|---|---|---|
ProxyBenchmark.cglib | thrpt | 10 | 78499.580 | ±1771.148 | ops/ms |
ProxyBenchmark.jdk | thrpt | 10 | 88948.858 | ±814.360 | ops/ms |
我現在用的 JDK 版本是 1.8,可以看到,CGLib 的速度并沒有傳得那么快(有傳言高出10 倍),相比較而言,它的速度甚至略有下降。
我們再來看下代理的創建速度,結果如下所示。可以看到,在代理類初始化方面,JDK 的吞吐量要高出 CGLib 一倍。
Benchmark | Mode | Cnt | Score | Error | Units |
---|---|---|---|---|---|
ProxyCreateBenchmark.cglib | thrpt | 10 | 7281.487 | ± 1339.779 | ops/ms |
ProxyCreateBenchmark.jdk | thrpt | 10 | 15612.467 | ± 268.362 | ops/ms |
Spring 廣泛使用了代理模式,它使用 CGLIB 對 Java 的字節碼進行了增強。在復雜的項目中,會有非常多的 AOP 代碼,比如權限、日志等切面。在方便了編碼的同時,AOP 也給不熟悉項目代碼的同學帶來了很多困擾。
下面我將分析一個使用 arthas 找到動態代理慢邏輯的具體原因,這種方式在復雜項目中,非常有效,你不需要熟悉項目的代碼,就可以定位到性能瓶頸點。
首先,我們創建一個最簡單的 Bean。
package cn.wja.spring;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stereotype.Component;@Componentpublic class ABean { public void method() { System.out.println("****ABean method*******************"); }}
然后,我們使用 Aspect 注解,完成切面的書寫,在前置方法里,我們讓線程 sleep 了 1 秒鐘。
package cn.wja.spring;import org.aspectj.lang.annotation.Aspect;import org.aspectj.lang.annotation.Before;import org.aspectj.lang.annotation.Pointcut;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stereotype.Component;import java.util.concurrent.TimeUnit;@Aspect@Componentpublic class MyAspect { @Pointcut("execution(* cn.wja.spring.ABean.*(..)))") public void pointcut() { } @Before("pointcut()") public void before() { System.out.println("before"); try { Thread.sleep(TimeUnit.SECONDS.toMillis(1));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 throw new IllegalStateException(); } }}
創建一個啟動類,當訪問 /aop 鏈接時,將會輸出 Bean 的類名稱,以及它的耗時。
package cn.wja.spring;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beans.factory.annotation.Autowired;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boot.SpringApplication;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boot.autoconfigure.SpringBootApplication;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scheduling.annotation.EnableAsync;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stereotype.Controller;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web.bind.annotation.GetMapping;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web.bind.annotation.ResponseBody;@SpringBootApplication@EnableAsync@Controllerpublic class App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pringApplication.run(App.class, args); } @Autowired private ABean aBean; @ResponseBody @GetMapping("/aop") public String aop() { long begin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aBean.method(); long cost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 begin; String cls = aBean.getClass().toString(); return cls + " | " + cost; }}
訪問結果如下,可以看到 AOP 代理已經生效,內存里的 Bean 對象,已經變成了EnhancerBySpringCGLIB 類型,調用方法 method,耗時達到了1005ms。
下面使用 arthas 分析這個執行過程,找出耗時最高的 AOP 方法。啟動 arthas 后,可以從列表中看到我們的應用程序,在這里,輸入 1 進入分析界面。
在終端輸入 trace 命令,然后訪問 /aop 接口,終端將打印出一些 debug 信息,可以發現耗時操作就是 Spring 的代理類。
trace cn.wja.spring.ABean method
Spring 在創建組件的時候,可以通過 scope 注解指定它的作用域,用來標示這是一個prototype(多例)還是 singleton(單例)。
當指定為單例時(默認行為),在 Spring 容器中,組件有且只有一份,當你注入相關組件的時候,獲取的組件實例也是同一份。
如果是普通的單例類,我們通常將單例的構造方法設置成私有的,單例有懶漢加載和餓漢加載模式。
了解 JVM 類加載機制的同學都知道,一個類從加載到初始化,要經歷 5 個步驟:加載、驗證、準備、解析、初始化。
其中,static 字段和 static 代碼塊,是屬于類的,在類加載的初始化階段就已經被執行。它在字節碼中對應的是 方法,屬于類的(構造方法)。因為類的初始化只有一次,所以它就能夠保證這個加載動作是線程安全的。
根據以上原理,只要把單例的初始化動作,放在方法里,就能夠實現餓漢模式。
private static Singleton instace = new Singleton();
理論上來說,餓漢模式它會造成資源的浪費,可能生成一些永遠不會用到的對象,因此很多教程不建議用。但實際上來說,這存粹是脫褲子放屁,如果你真的永遠用不到這個對象,你為何要創建這個類,寫一個單例模式? 我覺得對于普通項目來說,餓漢模式就完全足夠了。
而對象初始化就不一樣了。通常,我們在 new 一個新對象的時候,都會調用它的構造方法,就是,用來初始化對象的屬性。由于在同一時刻,多個線程可以同時調用函數,我們就需要使用 synchronized 關鍵字對生成過程進行同步。
package cn.wja.singleton;public class DoubleCheckSingleton { private volatile static DoubleCheckSingleton instance = null; private DoubleCheckSingleton() { } public static DoubleCheckSingleton getInstance() { if (null == instance) { synchronized (DoubleCheckSingleton.class) { if (null == instance) { instance = new DoubleCheckSingleton(); } } } return instance; }}
如上面是 double check 的關鍵代碼,我們介紹一下四個關鍵點:
第一次檢查,當 instance 為 null 的時候,進入對象實例化邏輯,否則直接返回。
加同步鎖,這里是類鎖。
第二次檢查才是關鍵。如果不加這次判空動作,可能會有多個線程進入同步代碼塊,進而生成多個實例。
最后一個關鍵點是 volatile 關鍵字。在一些低版本的 Java 里,由于指令重排的緣故,可能會導致單例被 new 出來后,還沒來得及執行構造函數,就被其他線程使用。 這個關鍵字,可以阻止字節碼指令的重排序,在寫 double check 代碼時,習慣性會加上 volatile。
可以看到,double check 的寫法繁雜,注意點很多,它現在其實是一種反模式,已經不推薦使用了,我也不推薦你用在自己的代碼里。但它能夠考察面試者對并發的理解,所以這個問題經常被問到。
代碼片段如下:
package cn.wja.singleton;public class EnumSingleton { private EnumSingleton() { } public static EnumSingleton getInstance() { return Holder.HOLDER.instance; } private enum Holder { HOLDER; private final EnumSingleton instance; Holder() { instance = new EnumSingleton(); }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ystem.out.println(getInstance()); }}
如果要借助spring框架那就更簡單了:
package cn.wja.singleton;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context.annotation.Scope;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stereotype.Component;@Component@Scope("singleton")public class SpringBean { //具體內容}
享元模式(Flyweight)專門針對性能優化的設計模式,它通過共享技術,最大限度地復用對象。享元模式一般會使用唯一的標識碼進行判斷,然后返回對應的對象,使用 HashMap 一類的集合存儲非常合適。
上面的描述,我們非常熟悉,因為本專欄的之前的博文中,我們就能看到很多享元模式的身影,比如博文 淺談Java中的池化技術 里的池化對象和博文 如何處理Java中的大對象 里的對象復用等。
在Java中,我們常見的Integer,為了提升效率,在創建[1,127]范圍內的對象時也用了享元模式。通過下面的測試代碼可以驗證。
@Testpublic void myTest() throws Exception{ Integer a=1; Integer b=1; System.out.println(a == b ? "a b同一個對象" : "a b不是同一個對象"); Integer c=128; Integer d=128; System.out.println(c == d ? "c d同一個對象" : "c d不是同一個對象");}
設計模式對這我們平常的編碼進行了抽象,從不同的角度去解釋設計模式,都會找到設計思想的一些共通點。比如,單例模式就是享元模式的一種特殊情況,它通過共享單個實例,達到對象的復用。
值得一提的是,同樣的代碼,不同的解釋,會產生不同的效果。比如下面這段代碼:
Map<String,Strategy> strategys = new HashMap<>(); strategys.put("a",new AStrategy()); strategys.put("b",new BStrategy());
如果我們從對象復用的角度來說,它就是享元模式;如果我們從對象的功能角度來說,那它就是策略模式。所以大家在討論設計模式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上下文語境的這些差別。
原型模式(Prototype)比較類似于復制粘貼的思想,它可以首先創建一個實例,然后通過這個實例進行新對象的創建。在 Java 中,最典型的就是 Object 類的 clone 方法。
但編碼中這個方法很少用,我們上面在代理模式提到的 prototype,并不是通過 clone 實現的,而是使用了更復雜的反射技術。
一個比較重要的原因就是 clone 如果只拷貝當前層次的對象,實現的只是淺拷貝。在現實情況下,對象往往會非常復雜,想要實現深拷貝的話,需要在 clone 方法里做大量的編碼,遠遠不如調用 new 方法方便。
實現深拷貝,還有序列化等手段,比如實現 Serializable 接口,或者把對象轉化成 JSON。
所以,在現實情況下,原型模式變成了一種思想,而不是加快對象創建速度的工具。
到此,關于“Java中性能相關的設計模式有哪些”的學習就結束了,希望能夠解決大家的疑惑。理論與實踐的搭配能更好的幫助大家學習,快去試試吧!若想繼續學習更多相關知識,請繼續關注億速云網站,小編會繼續努力為大家帶來更多實用的文章!
免責聲明:本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原創、轉載和分享為主,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果涉及侵權請聯系站長郵箱:is@yisu.com進行舉報,并提供相關證據,一經查實,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