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登錄后才能下訂單哦!
現在已經入春,但在疫情之下,影視娛樂業的寒冬卻更加凜冽。
一則《關于新冠疫情期間停止影視劇拍攝工作》的通知,讓原本焦慮的影視制片行業更添陰霾。去年年底,多家影視劇行業巨頭已經陷入虧損狀態,而春節檔電影在線下院線幾乎顆粒無收。同時,全國多家演出劇院也都貼出演出取消或延期至下半年的通告。可以預見,伴隨著在一季度新冠疫情防控工作的持續,影視劇、綜藝拍攝錄制,乃至線下演出很可能將在今年一季度處在完全停擺狀態。
拍攝停工將直接導致今年娛樂產業的產能大大降低,而線下演出和娛樂活動的停工也讓無論是一線演員還是普通的演藝工作者的收入銳減。由于疫情已經在全球擴散,未來一段時間,國際演藝人員包括音樂戲劇等演出人員都很難來到國內。這一“不可抗力”對于傳統文娛產業的整條生產鏈和演藝演出市場將是一次非常嚴峻的挑戰。
影視娛樂產業如何自救?如何在無工可開的煎熬中尋找新的產業機遇?可以說,每一次危機的到來,都是成就新的產業創新的契機,如1929年的美國經濟大蕭條直接刺激了電影產業和好萊塢的繁榮。危機是產業升級的外部契機,而技術創新才是產業升級的真正動力。影視娛樂產業在此次疫情中遭遇到的是生產中斷的致命危機。但伴隨5G、AI以及數字生成技術的成熟,新的娛樂內容的生產方式已層出不窮。
我們以此契機來盤點下我們手里新的技術牌,可以用哪些創新手法打出幾把影視娛樂產業升級的好牌。
打破娛樂產能瓶頸:打一手AI生成音視頻內容的“春天”
隨著疫情的加劇,線下內容產能的中斷對影視娛樂產業來說是一個致命打擊。音視頻拍攝有天然的聚集特性,即使一臺只有兩三人參與的訪談綜藝,在現場都有可能需要近十個一起參與拍攝。那么,現階段,是否有較為成熟的AI及數字技術,可以幫助影視娛樂產業快速恢復生產呢?
于是我們要解決的一個問題就是,在不需要真人拍攝的前提下,獲取真人影像。其實從去年頻出的“換臉”視頻來看,利用GANs算法生成與真人無異的視頻內容已經不再是什么難事。
以新聞播報為例,傳統的新聞資訊多以文字形式呈現。而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文字性的新聞可以高效率轉化為虛擬的AI主播的音視頻播報。通過圖像表情學習、聲音習慣學習及邏輯思維等層面的擬人化訓練,可以惟妙惟肖地創造出知名主播的AI分身,可以通過手機和電視屏幕為人們進行實時的新聞播報。
去年2月,搜狗與新華社聯合發布站立式AI虛擬主播,其表情生成、自然肢體動作和嘴唇動作更加逼真形象。而在此之前,已經有2位AI合成主播在新華社平臺累積產生3400多條、10000分鐘的新聞報道。隨著“搜狗分身”技術能力的提高,其AI合成主播的定制周期已經大幅縮短,合成效果和穩定性也有顯著提高,可以實現持續復制不同類型AI主播的能力。
憑借這一AI生成技術,通過文本快速生成音視頻的能力,影視制作公司可以基于拍攝計劃,讓演員按照劇本要求在線提交基本聲音、視頻素材,后期就交給后期團隊生成虛擬的演員形象,完成在劇中的表演,大大節省線下拍攝、制作費用。而眾多媒體、自媒體等娛樂內容生產也可以借助這一技術實現產能高效提升。無論是搞笑段子、游戲解說、影視劇解說,還是知識科普,都可以將文本輸入到定制化的虛擬主播中,產出更加專業的音視頻節目。
雖然目前AI影音生成大多還僅僅應用在形式較為簡單的影音內容上,但隨著相關技術不斷進化,我們可以有更廣闊的想象空間。
在剛剛過去的CES展上,三星高調推出了新的“數字虛擬人Neon”項目。從官方傳出視頻來看,屏幕上的虛擬人所展現出來的氣質、語言、動作以及表情都與所模仿的真人對象無異,尤其是眼神以及唇部的細節,都難以讓人察覺是計算機合成的。而且經過行為神經網絡對于真人形象的學習,Neon的虛擬人可以生成全新的表情、動作甚至對話,也因此更具真實感。
與此類似,國內眾多科技廠商也已經進行了落地的商業實踐。以國內一家超寫實“數字虛擬人”開發公司原力動畫為例。他們開發的系統可以不用使用真人,直接通過計算機生成逼近人類、難以分辨真偽的演員。
具體來說,制作這些虛擬人物數字影像需要按照人體力學、生物學原力,搭建整套模擬系統,包括最新的面部肌肉系統、全身肌肉系統、表演捕捉系統、以及面部動畫自動識別系統等。以身體系統為例,他們要把身體運動過程的實現分為五個階段:骨骼動畫,肌肉解算,筋膜解算,脂肪解算和皮膚解算(及皮膚與表情合并),通過連環反應,來“還原”真實肌肉的擠壓拉伸、滑動和抖動效果。其次是3D 實時表情訓練系統。這一系統可以將動力學解算生成的肌肉數據,和人類 3D 圖像工程師手工雕刻的數據或掃描數據導入“表情控制器”,高效產出表情動作。
在這樣的模擬系統之下,虛擬人的表情、動作都將無限接近真人。隨著AI的機器學習及深度學習的引入,這些虛擬人物制作效率得到快速提高,商業化的可能性也將大大增強。雖然人造的虛擬人在表演時還不能達到真人的自然程度,但他們可以一定程度上填補一些非重要角色的空白,改變影音內容生產的人員聚集屬性。或許我們可以展望,未來錄制一支MV時,伴舞人員可以在后期通過虛擬人合成;在拍攝電影時,繁華街道和擁擠人群也都可以在后期加工。
憑借AI自動生成音視頻技術能力,只要有優秀的內容創作能力,任何一個平臺都能打出一手贏得未來的“春天”牌。
現實照進虛擬:AI知識圖譜+粉絲經濟的“王炸組合”
疫情之下,拍攝停擺、演員停工,這對于影視制作公司和演員經紀公司來說都是一個雙輸的局面。難道此局無解么?
非也。只要另辟蹊徑,影視制作公司和經紀公司也能找到新的變現途徑。
縱觀當前粉絲經濟,“萬物皆可飯圈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除去流量明星外,動物園里的熊貓、動漫人物甚至小說里的人物都能擁有自己的“粉圈”,擁有一批為其打榜、應援、反黑的粉絲。如此看來,粉絲所消費的不僅僅是“藝人”的作品,更多的是所粉對象的“人設”。
這種人設并非沒有商品化的可能。在去年曾有一款記賬軟件風靡一時,其特點就是將聊天機器人與記賬功能結合,用戶可以將聊天機器人設定為自己的偶像,在記賬過程中,聊天機器人就會以該位藝人的“口氣”與用戶進行簡單交流。這種和偶像“聊天”的模式,為這款軟件帶來了飛快的流量增長。
在NLP技術的支持下,聊天機器人可以通過對偶像社交媒體內容的學習,達到對于其語氣、語言習慣等等惟妙惟肖的模仿。而通過知識圖譜對于實體概念加以定義的能力,可以讓聊天機器人在對話時更好地體現出個性——偶像的社交關系、日常喜好、習慣等等。這些細節的補充都可以增添交互的真實感。
或許借助與智能音箱(屏)的硬件廠商合作,以及與智能助手、智能客服等等對話式軟件的合作,藝人的個人IP可以與軟硬件相結合,成為一種可以與粉絲交互、陪伴粉絲的新產品。同時,還可以通過動態知識圖譜,建立虛擬偶像與用戶的獨特的共通記憶知識系統,增加其中的“養成感”。
或許在當下文娛產業內容產出困難的時刻,經紀公司開放授權,與智能音箱廠商合作推出某藝人IP的“個性包”、“語音包”,不僅能夠在變現上收益,還能推動用戶與智能硬件進行語音交互的熱情。
憑借AI技術的持續演進,國內影視、經紀公司也可能打出一手“AI技術+粉絲生態”的王炸組合。
綜藝演出突破時空:5G分布式錄制打出“同花順”
目前,受此次疫情危機影響,全國多家綜藝節目和演出不得不延期甚至取消。臺上表演、臺下觀眾親臨現場的線下錄制、演出模式,因此次突如其來的危機第一次迎來變革的現實需要。
在5G網絡技術和AI能力的加持下,分布式實時錄制正在走向現實。眾所周知,5G網絡的超高速率、超低延時以及超大數量的終端聯網支撐,讓跨地域甚至跨國的同步直播成為可能。去年12月20日,正值澳門回歸20周年之際,北京大學與澳門科技大學兩地的學子借助5G技術和5G手機隔空合唱《七子之歌》, 讓相隔2000公里的時空同步,產生一種技術美學和人文情感交織的奇妙體驗。在之前,國內運營商與華為聯合舉辦的5G多地合奏演唱會,也成功證明了多地同步完成演出的技術可行性。
同時,在2019年央視的《主持人大賽》中,創造性地采用了“專業+大眾”的評審制度。而參與在線大眾評審的評委則通過AI臉部生成技術建立專屬3D虛擬形象。通過現場大屏幕可以看到每個形象各異、表情生動的虛擬評委。這一技術的優異表現,可以為眾多棚內錄制的綜藝提供極好的解決方案。
盡管沒有現實版的5G分布錄制綜藝節目的案例可以分享。但我們可以模擬一個疫情環境下的辯論類節目的錄制。由于疫情影響,評委和觀眾是不可能到場的,辯手也必須身處家中辯論,那么節目主持人如何組織這場眾人參與的辯論賽呢?顯然主持人需要一個攝像頭和兩個巨大屏幕,一個屏幕分別顯示幾位評委和選手的直播鏡頭,另一個顯示虛擬觀眾的頭像和打分數據。而其他人則只需要一個攝像頭和一個電視屏幕。借助5G直播和主持人對辯論流程的語音控制,所有人即可同步完成線上的辯論甚至開杠PK。
相信在腦補這個綜藝節目錄制的你一定會覺得畫面略顯滑稽。但在如此苛刻條件下,這一實時分布式的直播錄制已然是可行的方案。如果伴隨著全息投影技術的成熟,我們與隔空千里的人面對面交談、辯論就會更加自然。身在家中坐,憑借5G與AI加持,將為你打出一把“神行千里”的同花順。
從歷史上看,軍事戰爭和娛樂游戲都是前沿技術的最早使用者。前者意味著文明的自我破壞,而后者則是文明的創造。這次的疫情之戰也是我們當下共同應對的艱難考驗,但對于各行業,特別是本文論及的影視娛樂產業來說,同樣也是一次技術破局、產業革新的絕佳契機。當然,機會總是屬于少數先行者的。
免責聲明:本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原創、轉載和分享為主,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果涉及侵權請聯系站長郵箱:is@yisu.com進行舉報,并提供相關證據,一經查實,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