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登錄后才能下訂單哦!
這篇文章主要講解了“React中的任務調度算法是什么”,文中的講解內容簡單清晰,易于學習與理解,下面請大家跟著小編的思路慢慢深入,一起來研究和學習“React中的任務調度算法是什么”吧!
React中的Fiber任務都應該知道吧,而且不同的Fiber任務有不同的優先級,React需要先處理優先級高的任務。例如,用戶的點擊和輸入,這些都是高優先級的任務,因為用戶的操作肯定希望馬上就會有效果,這樣才能提升用戶體驗。而比如animation事件的優先級肯定要低一點。新進來的高優先級任務進去隊列后,React需要優先處理。
為了存儲這些任務,React中有兩個任務池。
// Tasks are stored on a min heap var taskQueue = []; var timerQueue = [];
taskQueue與timerQueue都是數組,前者存儲的是立即要執行的任務,而后者存的則是可以延遲執行的任務。
var newTask = { id: taskIdCounter++, // 標記任務id callback, // 回調函數 priorityLevel, // 任務優先級 startTime, // 任務開始時間,時間點 expirationTime, // 過期時間,時間點 sortIndex: -1, // 任務排序,取值來自過期時間,因此值越小,優先級越高 };
React中一旦來了新任務,就會先用currentTime記錄當前時間(performance.now()或者Date.now()),如果任務有delay參數,那么任務開始執行時間startTime = currentTime + delay;。接下來通過startTime > currentTime如果成立,證明任務是可以延期的,那么任務進入timerQueue,否則進入taskQueue。
React怎么找到優先級最高的任務呢,以taskQueue為例,它是動態的任務池(任務隊列),數據形式上就是一個數組。當然可以根據優先級進行排序,也就是Array.sort,當有新任務入隊后,先排序,然后找出優先級最高的任務執行。但是Array.sort的平均時間復雜度是O(nlogn),并不是最好的解決方案。
taskQueue的newTask中排序用的是sortIndex,這個值取自過期時間expirationTime,也就意味著優先級越高的任務越需要理解執行,那么過期時間就越小,也就是說,優先級越高,過期時間就越小,sortIndex自然就越小。其實,這就是一種優先隊列。
優先隊列也是一種隊列(首先它是一個隊列,其次是尾進頭出),只不過不同的是,優先隊列的出隊順序是按照優先級來的;在有些情況下,可能需要找到元素集合中的最小或者最大元素,可以利用優先隊列ADT來完成操作,優先隊列ADT是一種數據結構,它支持插入和刪除最小值操作(返回并刪除最小元素)或刪除最大值操作(返回并刪除最大元素)。
如果最小鍵值元素擁有最高的優先級,那么這種優先隊列叫做,升序優先隊列(即總是先刪除最小的元素)。類似的,如果最大鍵值元素擁有最高的優先級,那么這種優先隊列叫作降序優先隊列(即總是先刪除最大的元素);由于這兩種類型時對稱的,所以只需要關注其中一種,如升序優先隊列。
例如:買車票的時候,我們都在排隊,優先級是一樣的,誰在隊伍前面,誰就先買票,但是這時候來了個軍人,他的優先級高,直接就排在了隊伍的最前面。
在React中用最小堆(小根堆,小頂堆。。。)來實現這種功能。就是把taskQueue變成最小堆,然后取出對頂任務執行,對taskQueue堆化,維持它依然是一個最小堆的數據結構。往taskQueue插入新任務的時候,也要進行堆化,始終保持它是一個最小堆。
有些地方稱堆為優先隊列(不準確),首先它是隊列,有隊列的特性,也就是“先進先出”。其次這個隊列中的元素是有優先級的,優先級高的會排在前面。
準確來說,堆是實現優先隊列的一種方式。當然優先隊列還可以用其他方式來實現。
之前我們說過堆排序是不穩定排序,但taskQueue希望這個過程是穩定的,也就是說,如果有可能兩個任務的過期時間一樣,那這個時候就要看誰先進入的任務池了,也就是newTask的id的值,每次來了新任務,id都會加1。
function compare(a, b) { // Compare sort index first, then task id. const diff = a.sortIndex - b.sortIndex; return diff !== 0 ? diff : a.id - b.id; }
在了解最小堆之前,先來溫習一下基礎知識。
是指樹中節點的度不大于2的有序樹,它是一種最簡單且最重要的樹。
除最后一層無任何子節點外,每一層上的所有結點都有兩個子結點的二叉樹。
從圖形形態上看,滿二叉樹外觀上是一個三角形。
如果一個二叉樹的層數為K,且結點總數是(2^k) -1 ,則它就是滿二叉樹。
滿二叉樹,是“女兒雙全”,非常圓滿,所以叫滿二叉樹。
除去葉子節點, 所有節點的度都是 2。也就是說,所有的節點的度只能是0或2。
完美二叉樹,要么沒有孩子,要么兒女雙全。
滿二叉樹的英文原文:
A Full Binary Tree (FBT) is a tree in which every node other than the leaves has two children.
完美二叉樹的英文原文:
A Perfect Binary Tree(PBT) is a tree with all leaf nodes at the same depth. All internal nodes have degree 2.
國外的所有書籍參考的是最早翻譯的關于滿二叉樹,和完美二叉樹的教材,但是最早翻譯的文章翻譯錯了。現在國內的話,我們只能將錯就錯了(所有人都錯,那錯的也就是對的了。比如說客。。。)。如果要和外國友人討論這兩個概念,就要注意了哦。
A Complete Binary Tree (CBT) is a binary tree in which every level,except possibly the last, is completely filled, and all nodes are as far left as possible.
一棵深度為k的有n個結點的二叉樹,對樹中的結點按從上至下、從左到右的順序進行編號,如果編號為i(1≤i≤n)的結點與滿二叉樹中編號為i的結點在二叉樹中的位置相同,則這棵二叉樹稱為完全二叉樹。
除了最后一層外, 所有層都完美填充
最后一層所有葉子節點靠左對齊
堆是一棵完全二叉樹。
堆總是滿足下列性質:
堆總是一棵完全二叉樹;
堆中某個節點的值總是不大于或不小于其父節點的值;
還要先認識下大根堆和小根堆,完全二叉樹中所有節點均大于(或小于)它的孩子節點,所以這里就分為兩種情況,最大堆和最小堆。
如果所有節點**「大于」孩子節點值,那么這個堆叫做「最大堆」**,堆的最大值在根節點。
如果所有節點**「小于」孩子節點值,那么這個堆叫做「最小堆」**,堆的最小值在根節點。
堆通常是一個可以被看做一棵 完全二叉樹 的數組對象。 當然,二叉樹也可以用數組表示。
核心思想是,先建堆,后調整。
對于二叉樹(數組表示),我們從下往上進行調整,從**「第一個非葉子節點」**開始向前調整,對于調整的規則如下:
建堆是一個O(n)的時間復雜度過程。
①從第一個非葉子節點開始判斷交換下移(shiftDown),使得當前節點和子孩子能夠保持堆的性質
②但是普通節點替換可能沒問題,對如果交換打破子孩子堆結構性質,那么就要重新下移(shiftDown)被交換的節點一直到停止。
堆構造完成,取第一個堆頂元素為最小(最大),剩下左右孩子依然滿足堆的性值,但是缺個堆頂元素,如果給孩子調上來,可能會調動太多并且可能破壞堆結構。
① 所以索性把最后一個元素放到第一位。這樣只需要判斷交換下移(shiftDown),不過需要注意此時整個堆的大小已經發生了變化,我們在邏輯上不會使用被拋棄的位置,所以在設計函數的時候需要附帶一個堆大小的參數。
② 重復以上操作,一直堆中所有元素都被取得停止。
而堆算法復雜度的分析上,之前建堆時間復雜度是O(n)。而每次刪除堆頂然后需要向下交換,每個個數為logn個。這樣復雜度就為O(nlogn),總的時間復雜度為O(n)+O(nlogn)=O(nlogn)。
堆適合維護集合的最值。
堆pop出一個元素后,再次調整獲取堆頂元素(也就是第二個最值)的花銷比較低,因為pop出元素后,堆是一個半成品,在一個半成品上獲取第二個最值的cost當然比較低,時間復雜度為O(logn),但如果遍歷一遍找到第二個最值的話,時間復雜度為O(n)。
代碼采用Javascript ES6的寫法。
class Heap { constructor(data, comp) { this.data = data ? data : []; // 比較規則:更加靈活,可以比較數值,也可以比較對象 this.compartor = comp ? comp : (a-b) => a-b; // 調整為堆(優先隊列) this.heapify(); } heapify() { if(this.size() <= 1) return; // 從第一個非葉子節點開始調整,也可以從最后一個元素開始調整 for(let i=Math.floor((this.size()-2)/2); i>=0; i--) { // 調整堆, 向下調整也可以用遞歸來實現,這里用迭代來實現 this.shiftDown(i); } } // 向下調整 shiftDown(i) { let left = 2*i +1; let right = 2*i +2; let len = this.size(); while(i < len) { let findIndex = i; // 左孩子更“大” if(left < len && this.compartor(this.data[left], this.data[findIndex]) < 0) { findIndex = left; } // 右孩子更“大” if(right < len && this.compartor(this.data[right], this.data[findIndex]) < 0) { findIndex = right; } if(i !== findIndex) { // 當前節點和更“大”的值進行交換 [this.data[i], this.data[findIndex]] = [this.data[findIndex], this.data[i]]; // 調整完本層,可能會影響下層的堆的特性,所以要繼續調整下層(迭代實現,也可以遞歸) i = findIndex; left = 2*i +1; right = 2*i +2; } else { // 如果無需調整,則跳出(必須跳出,否則循環無法結束) break; } } } // 向上調整 shiftUp(i){ // 找到parent的下標 let parentIndex = Math.floor((i-1)/2); // 最高調整到0 while(parentIndex >=0 ) { let findIndex = i; if(this.compartor(this.data[parentIndex], this.data[findIndex]) > 0) { findIndex = parentIndex; } if(findIndex !== i) { [this.data[i], this.data[findIndex]] = [this.data[findIndex], this.data[i]]; i = findIndex; parentIndex = Math.floor((i-1)/2); } else { break; } } } // 獲取堆中所有元素的個數 size(){ return this.data.length; } // 獲取堆首部元素 peek(){ if(!this.size()) return null; return this.data[0]; } // 往堆中添加一個元素 push(x){ this.data.push(x); this.shiftUp(this.data.length-1); } // 從堆里彈出堆首元素 pop(){ if(!this.size()) return null; let res = this.data[0]; if(this.size() == 1) { this.data.pop(); } else { this.data[0] = this.data[this.data.length-1]; this.data.length = this.data.length-1; this.shiftDown(0); } return res; } }
let arr = [2,9,8,6,3,10,5,7,4,1]; let comp = (a, b) => a-b; let heap = new Heap(arr, comp); let res = []; while(heap.size()) { res.push(heap.pop()); } console.log(res);
arr里的元素也可以是一個對象。
React源碼中的目錄packages/scheduler,就是React的任務調度模塊相關的代碼。
/** * Copyright (c) Facebook, Inc. and its affiliates. * * This source code is licensed under the MIT license found in the * LICENSE file in the root directory of this source tree. * * @flow strict */ type Heap = Array<Node>; type Node = {| id: number, sortIndex: number, |}; export function push(heap: Heap, node: Node): void { const index = heap.length; heap.push(node); siftUp(heap, node, index); } export function peek(heap: Heap): Node | null { const first = heap[0]; return first === undefined ? null : first; } export function pop(heap: Heap): Node | null { const first = heap[0]; if (first !== undefined) { const last = heap.pop(); if (last !== first) { heap[0] = last; siftDown(heap, last, 0); } return first; } else { return null; } } function siftUp(heap, node, i) { let index = i; while (true) { const parentIndex = (index - 1) >>> 1; const parent = heap[parentIndex]; if (parent !== undefined && compare(parent, node) > 0) { // The parent is larger. Swap positions. heap[parentIndex] = node; heap[index] = parent; index = parentIndex; } else { // The parent is smaller. Exit. return; } } } function siftDown(heap, node, i) { let index = i; const length = heap.length; while (index < length) { const leftIndex = (index + 1) * 2 - 1; const left = heap[leftIndex]; const rightIndex = leftIndex + 1; const right = heap[rightIndex]; // If the left or right node is smaller, swap with the smaller of those. if (left !== undefined && compare(left, node) < 0) { if (right !== undefined && compare(right, left) < 0) { heap[index] = right; heap[rightIndex] = node; index = rightIndex; } else { heap[index] = left; heap[leftIndex] = node; index = leftIndex; } } else if (right !== undefined && compare(right, node) < 0) { heap[index] = right; heap[rightIndex] = node; index = rightIndex; } else { // Neither child is smaller. Exit. return; } } } function compare(a, b) { // Compare sort index first, then task id. const diff = a.sortIndex - b.sortIndex; return diff !== 0 ? diff : a.id - b.id; }
我們自己實現的最小堆和React中的實現略有不同,但是思路是一樣的,只是代碼寫法不同而已。
感謝各位的閱讀,以上就是“React中的任務調度算法是什么”的內容了,經過本文的學習后,相信大家對React中的任務調度算法是什么這一問題有了更深刻的體會,具體使用情況還需要大家實踐驗證。這里是億速云,小編將為大家推送更多相關知識點的文章,歡迎關注!
免責聲明:本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原創、轉載和分享為主,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果涉及侵權請聯系站長郵箱:is@yisu.com進行舉報,并提供相關證據,一經查實,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