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登錄后才能下訂單哦!
本篇內容介紹了“python第三方庫Coveralls ”的有關知識,在實際案例的操作過程中,不少人都會遇到這樣的困境,接下來就讓小編帶領大家學習一下如何處理這些情況吧!希望大家仔細閱讀,能夠學有所成!
前兩天在 GitHub 瀏覽 Python 的三方庫時,看到了以下
就像 https 那個綠色鎖的標志一樣,看著很可信,讓人用著放心,很多開源項目都有這些圖標。
看到 coverage 是 98%,我產生了疑問,這是手工統計的,還是程序自動測試出來的呢?
如果是手工統計的,肯定都往高了寫,這樣的數據也就沒有價值,如果是程序自動測試出來的,想著都覺得復雜,是怎么實現的呢?帶著這些疑問,我點擊了那個 coverage 98%,跳轉到了 https://coveralls.io/ 的頁面。
探索了一番,發現原來這是叫 coveralls 的三方庫實現的,用于在線實時顯示單元測試的覆蓋率,測試數據是通過 coverage 來跑出來的。
好奇的我 pip install 安裝了下,拿自己之前的程序,寫了幾個單元測試,用了下這兩條命令:
coverage run --source=dbinterface -m pytest tests/ coverage report -m
發現,這個單元測試的覆蓋率果然是程序自動統計出來的,coverage 真的太牛了,有了這個,寫單元測試就無法偷懶了,代碼質量就有了量化標準。
從上面的圖中可以看到文件的哪些代碼行沒有測試到,然后針對性的編寫單元測試。還可以生成 html 文件進行查詢,更為直觀。
猜測 coverage 應該是記錄了 pytest 調用的代碼行數,然后從全部代碼行記錄中去除已經測試過的行記錄,就是未測試的代碼行,從而統計覆蓋率。
當時,我不由自主發出了‘臥槽牛批’,不過仍然有疑問,程序是怎么檢測哪些代碼行被執行了呢?雖然我知道 debug 時可以看到,但是如何寫程序統計,我還一無所知。
好奇心驅使著我去探索。
首先看下這個 coverage 來自哪里,里面有什么內容:
(py38env) ? dbinterface git:(master) ? which coverage /Users/aaron/py38env/bin/coverage
可以看到 coverage 的內容:
(py38env) ? dbinterface git:(master) ? cat /Users/aaron/py38env/bin/coverage #!/Users/aaron/py38env/bin/python3 # -*- coding: utf-8 -*- import re import sys from coverage.cmdline import main if __name__ == '__main__': sys.argv[0] = re.sub(r'(-script\.pyw|\.exe)?$', '', sys.argv[0]) sys.exit(main()) (py38env) ? dbinterface git:(master) ?
其實,在命令行執行 coverage,就相當于執行:
/Users/aaron/py38env/bin/python3 coverage
將該文件保存到一個目錄中,命名為 main.py,然后使用 PyCharm IDE 開始調試,調試的過程中,發現 coverage run --source=dbinterface -m pytest tests/ 命令會將測試的結果寫入到文件 .coverage 中,再執行 coverage report -m 時會從該文件統計出覆蓋率。
也就是說關鍵是要弄清楚命令 coverage run --source=dbinterface -m pytest tests/ 的執行過程。
繼續 Debug,這里說下,由于我們的命令是在路徑 /Users/aaron/github/somenzz/dbinterface 下執行的,在 Debug 前,先使用 os.chdir 改變程序的工作目錄:
main.py
#!/Users/aaron/py38env/bin/python3 # -*- coding: utf-8 -*- import re import sys from coverage.cmdline import main import os if __name__ == '__main__': os.chdir('/Users/aaron/github/somenzz/dbinterface') sys.argv[0] = re.sub(r'(-script\.pyw|\.exe)?$', '', sys.argv[0]) print(sys.argv[0]) sys.exit(main())
然后加入參數,打好斷點,追蹤。
最后追蹤到這里:
這里的 tracer 類就是 CTracer,其源頭可以從 collector.py 文件的這段代碼看出來:
可以看出 tracer 的原型要么是 CTracer, 要么是 PyTracer。
從作者的注釋中可以看到 CTracer 速度非常快,而 PyTracer 相對較慢。
想看 CTracer 的源代碼,結果發現了這個文件
.so 文件相當于 windows 的 dll 文件,是動態鏈接庫,需要反編譯成匯編語言,然后再分析執行邏輯,這個對我來說太難了,自己又不熟悉匯編,于是放棄。
那就只剩下 PyTracer 了,原理應該是類似的,PyTracer 的源代碼就是 pytracer.py 文件,可以直接打開查看。
文件開始的地方,導入了以下三個庫:
import atexit import dis import sys from coverage import env
其中前三個都是標準庫,atexit 是退出處理器,可以注冊一個函數,在解釋器終止時執行。dis 是 Python 字節碼反匯編器,這兩個的使用只有一次,沒有派上大用處,可以忽略。
重點就是第三個 sys 模塊,這個模塊和 os 模塊可以說是博大精深,很多程序都會使用到,從包的名稱也可以總結規律,名字越短,就越重要,其使用頻率就越高。
看 PyTracer 源代碼, sys.settrace 是起決定作用的,是 coverage 能夠統計單元測試覆蓋率的關鍵。
下面是對 Python 官方文檔對 sys.settrace 的介紹:
sys.settrace(tracefunc) 用來設置系統的跟蹤函數,使得用戶在 Python 中就可以實現 Python 源代碼調試器。該函數是特定于單個線程的,所以要讓調試器支持多線程,必須為正在調試的每個線程都用 settrace() 注冊一個跟蹤函數,或使用 threading.settrace()。
跟蹤函數應接收三個參數:frame、event 和 arg。frame 是當前的堆棧幀。event 是一個字符串:'call'、'line'、'return'、'exception' 或 'opcode'。arg 取決于事件類型。
官方文檔 bb 這么多,說實話我也沒太懂,到底咋用呢?我網上找了一個例子,比如說文件 trace.py 內容如下:
import sys def stuff(): print("calling stuff") def printer(frame, event, arg): print(frame, event, arg) return printer # return itself to keep tracing sys.settrace(printer) stuff()
也就是說執行函數之前,加上 sys.settrace。執行該文件,可以得到以下結果:
(py38env) ? tmp python trace.py <frame at 0x7fa6bff5a440, file 'trace.py', line 3, code stuff> call None <frame at 0x7fa6bff5a440, file 'trace.py', line 4, code stuff> line None calling stuff <frame at 0x7fa6bff5a440, file 'trace.py', line 4, code stuff> return None (py38env) ? tmp
程序執行的行數,執行的操作都完整的顯示了出來,將這些數據保存到文件中,就可以進行單元測試覆蓋率的統計了。
雖然無法方便的查詢 CTracer 源碼,但是從 PyTracer 這里還是學習到了 coverage 統計單元測試覆蓋率的統計方法。
一次偶遇 coveralls 讓我見識了 Python 原來還可以統計代碼的執行情況,真的太秀了。
趁熱打鐵,我用 coveralls 的狀態圖標也發布了一個工具庫:dbinterface,單元測試覆蓋率 89%:
這個一個數據庫操作的通用接口,使用起來是相當的簡單,從此讀寫各種數據庫都不是事:
from dbinterface.database_client import DataBaseClientFactory client1 = DataBaseClientFactory.create( dbtype="postgres", host="localhost", port=5432, user="postgres", pwd="121113", database="postgres", ) client2 = DataBaseClientFactory.create( dbtype="mysql", host="localhost", port=3306, user="aaron", pwd="aaron", database="information_schema", ) result1 = client1.read("select current_date") rows_affeted = client1.write( "insert into tmp_test_table values(%s, %s)", ("1", "aaron") ) rows_export = client.export( "select * from information_schema.TABLES", params=(), file_path="/Users/aaron/tmp/mysql_tables.txt", delimeter="0x02", quote="0x03", all_col_as_str=False, ) assert rows_export > 0
“python第三方庫Coveralls ”的內容就介紹到這里了,感謝大家的閱讀。如果想了解更多行業相關的知識可以關注億速云網站,小編將為大家輸出更多高質量的實用文章!
免責聲明:本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原創、轉載和分享為主,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果涉及侵權請聯系站長郵箱:is@yisu.com進行舉報,并提供相關證據,一經查實,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