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登錄后才能下訂單哦!
本篇內容介紹了“Go編程中recover源碼是什么”的有關知識,在實際案例的操作過程中,不少人都會遇到這樣的困境,接下來就讓小編帶領大家學習一下如何處理這些情況吧!希望大家仔細閱讀,能夠學有所成!
就像我們之前針對panic做的一樣,我們也寫一段簡單的代碼,通過其匯編碼嘗試找出內置函數recover()的底層實現。
編寫以下簡單的代碼,并保存在名為compile.go的文件里:
// recover/compile.go package recover func compile() { defer func() { recover() }() }
然后使用以下命令編譯代碼:
go tool compile -S recover/compile.go
接著根據代碼行號找出recover()語句對應的匯編碼:
0x0024 00036 (recover/compile.go:5) PCDATA $0, $1 0x0024 00036 (recover/compile.go:5) PCDATA $1, $0 0x0024 00036 (recover/compile.go:5) LEAQ ""..fp+40(SP), AX 0x0029 00041 (recover/compile.go:5) PCDATA $0, $0 0x0029 00041 (recover/compile.go:5) MOVQ AX, (SP) 0x002d 00045 (recover/compile.go:5) CALL runtime.gorecover(SB)
我們可以看到recover()函數調用被替換成了runtime.gorecover()函數。runtime.gorecover()實現源碼位于src/runtime/panic.go。
runtime.gorecover()函數實現很簡短:
func gorecover(argp uintptr) interface{} { gp := getg() // 獲取panic實例,只有發生了panic,實例才不為nil p := gp._panic // recover限制條件 if p != nil && !p.goexit && !p.recovered && argp == uintptr(p.argp) { p.recovered = true return p.arg } return nil }
短短的代碼,蘊含的信息量卻很大。 它可以解釋以下問題:
recover()到底是如何恢復panic的?
為什么recover()一定要在defer()函數中才生效?
假如defer()函數中調用了函數A(),為什么A()中的recover()不能生效?
runtime.gorecover()函數通過協程數據結構中的_panic得到當前的panic的實例(上面代碼中p),如果當前panic的狀態支持recover,給該panic實例標記recovered狀態(p.recovered = true),最后返回panic()函數的參數(p.arg)。
另外,當前執行recover()的defer函數是被runtime.gopanic()執行的,defer函數執行結束以后,runtime.gopanic()函數中會檢查panic實例的recovered狀態,如果發現panic被恢復,runtime.gopanic()將會結束當前panic流程,將程序流程恢復正常。
通過代碼的if語句可以看到需要滿足四個條件才可以恢復panic,且四個條件缺一不可:
p != nil:必須存在panic;
!p.goexit:非runtime.Goexit();
!p.recovered:panic還未被恢復;
argp == uintptr(p.argp):recover()必須被defer()直接調用。
當前協程沒有產生panic時,協程結構體中panic的鏈表為空,不滿足恢復條件。
當程序運行runtime.Goexit()時也會創建一個panic實例,會標記該實例的goexit屬性為true,但該類型的panic不能被恢復。
假設函數包含多個defer函數,前面的defer通過recover()消除panic后,函數中剩余的defer仍然會執行,但不能再次recover(),如下代碼所示,函數第一行defer中的recover()將返回nil。
func foo() { defer func() {recover()}() // 恢復無效,因為_panic.recovered = true defer func() {recover()}() // 標記_panic.recovered = true panic("err") }
細心的讀者或許會發現,內置函數recover()沒有參數,runtime.gorecover()函數卻有參數,為什么呢? 這正是為了限制recover()必須被defer()直接調用。
runtime.gorecover()函數的參數為調用recover()函數的參數地址,通常是defer函數的參數地址,同地_panic實例中也保存了當前defer函數的參數地址,如果二者一致,說明recover()被defer函數直接調用。舉例如下:
func foo() { defer func() { // 假設函數為A func() { // 假設函數為B // runtime.gorecover(B),傳入函數B的參數地址 // argp == uintptr(p.argp) 檢測失敗,無法恢復 if err := recover(); err != nil { fmt.Println("A") } }() }() }
通過以上源碼的分析,我們可以很好地回答以下問題了:
為什么recover()一定要在defer()函數中才生效?
假如defer()函數中調用了函數A(),為什么A()中的recover()不能生效?
如果recover()不在defer()函數中,那么recover()可能出現在panic()之前,也可能出現在panic()之后,出現在panic()之前,因為找不到panic實例而無法生效,出現在panic()之后,代碼沒有機會執行,所以recover()必須存在于defer函數中才會生效。
通過上面的分析,從代碼層面我們理解了為什么recover()函數必須被defer直接調用才會生效。但為什么要有這樣的設計呢?
筆者也沒有找到官方關于此設計的資料,不過筆者認為此設計非常合理。
考慮下面的代碼:
func foo() { defer func() { thirdPartPkg.Clean() // 調用第三方包清理資源 }() if err != nil { // 條件不滿足觸發panic panic(xxx) } }
有時我們會在代碼里顯式地觸發panic,同時往往還會在defer函數里調用第三方包清理資源,如果第三方包也使用了recover(),那么我們觸發的panic將會被攔截,而且這種攔截可能是非預期的,并不我們期望的結果。
“Go編程中recover源碼是什么”的內容就介紹到這里了,感謝大家的閱讀。如果想了解更多行業相關的知識可以關注億速云網站,小編將為大家輸出更多高質量的實用文章!
免責聲明:本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原創、轉載和分享為主,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果涉及侵權請聯系站長郵箱:is@yisu.com進行舉報,并提供相關證據,一經查實,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