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登錄后才能下訂單哦!
本篇內容主要講解“Android模塊化怎么實現”,感興趣的朋友不妨來看看。本文介紹的方法操作簡單快捷,實用性強。下面就讓小編來帶大家學習“Android模塊化怎么實現”吧!
模塊化場景
為什么需要模塊化?
當一個App用戶量增多,業務量增長以后,就會有很多開發工程師參與同一個項目,人員增加了,原先小團隊的開發方式已經不合適了。
原先的一份代碼,現在需要多個人來維護,每個人的代碼質量也不相同,在進行代碼Review的時候,也是比較困難的,同時也容易會產生代碼沖突的問題。
同時隨著業務的增多,代碼變的越來越復雜,每個模塊之間的代碼耦合變得越來越嚴重,解耦問題急需解決,同時編譯時間也會越來越長。
人員增多,每個業務的組件各自實現一套,導致同一個App的UI風格不一樣,技術實現也不一樣,團隊技術無法得到沉淀。
架構演變
在剛剛開始的時候,項目架構使用的是MVP模式,這也是最近幾年很流行的一個架構方式,下面是項目的原始設計。
隨著業務的增多,我們添加了Domain的概念,Domain從Data中獲取數據,Data可能會是Net,File,Cache各種IO等,然后項目架構變成了這樣。
再然后隨著人員增多,各種基礎組件也變的越來越多,業務也很復雜,業務與業務之間還有很強的耦合,就變成了這樣的。
使用模塊化技術以后,架構變成了這樣。
技術要點
這里簡單介紹下Android項目實現模塊化需要使用的技術以及技術難點。
Library module
在開始開始進行模塊化之前,需要把各個業務單獨抽取成Android Library Module,這個是Android Studio自帶一個功能,可以把依賴較少的,作為基本組件的抽取成一個單獨模塊。
如圖所示,我把各個模塊單獨分為一個獨立的項目。
在主項目中使用gradle添加代碼依賴。
// common compile project(':ModuleBase') compile project(':ModuleComponent') compile project(':ModuleService') // biz compile project(':ModuleUser') compile project(':ModuleOrder') compile project(':ModuleShopping')
Library module開發問題
在把代碼抽取到各個單獨的Library Module中,會遇到各種問題。最常見的就是R文件問題,Android開發中,各個資源文件都是放在res目錄中,在編譯過程中,會生成R.java文件。R文件中包含有各個資源文件對應的id,這個id是靜態常量,但是在Library Module中,這個id不是靜態常量,那么在開發時候就要避開這樣的問題。
舉個常見的例子,同一個方法處理多個view的點擊事件,有時候會使用 switch(view.getId()) 這樣的方式,然后用 case R.id.btnLogin 這樣進行判斷,這時候就會出現問題,因為id不是經常常量,那么這種方式就用不了。
同樣開發時候,用的最多的一個第三方庫就是ButterKnife,ButterKnife也是不可以用的,在使用ButterKnife的時候,需要用到注解配置一個id來找到對應view,或者綁定對應的各種事件處理,但是注解中的各個字段的賦值也是需要靜態常量,那么就不能夠使用ButterKnife了。
解決方案有下面幾種:
重新一個Gradle插件,生成一個R2.java文件,這個文件中各個id都是靜態常量,這樣就可以正常使用了。
使用Android系統提供的最原始的方式,直接用 findViewById 以及 setOnClickListener 方式。
設置項目支持Databinding,然后使用Binding中的對象,但是會增加不少方法數,同時Databinding也會有編譯問題和學習成本,但是這些也是小問題,個人覺的問題不大。
上面是主流的解決方法,個人推薦的使用優先級為 3 > 2 > 1。
當把個模塊分開以后,每個人就可以單獨分組對應的模塊就行了,不過會有資源沖突問題,個人建議是對各個模塊的資源名字添加前綴,比如user模塊中的登錄界面布局為 activity_login.xml ,那么可以寫成這樣 us_activity_login.xml 。這樣就可以避免資源沖突問題。同時Gradle也提供的一個字段 resourcePrefix ,確保各個資源名字正確,具體用法可以參考官方文檔。
依賴管理
當完成了Library module后,代碼基本上已經很清晰了,跟我們上面的最終架構已經很相似了,有了最基本的骨架,但是還是沒有完成,因為還是多個人操作同一個git倉庫,各個開發小伙伴還是需要對同一個倉庫進行各種fork和pr。
隨著對代碼的分割,但是主項目app的依賴變多了,如果修改了lib中的代碼,那么編譯時間是很恐怖的,大概統計了一下,原先在同一個模塊的時候,編譯時間大概需要2-3min,但是分開以后大概需要5-6min,這個是絕對無法忍受的。
上面的***問題,可以這樣解決,把各個子module分別使用單獨的一個git倉庫,這樣每個人也只需要關注自己需要的git倉庫即可,主倉庫使用git submodule的方式,分別依賴各個子模塊。
但是這樣還是無法解決編譯時間過長的問題,我們把各個模塊也單獨打包,每次子模塊開發完成以后,發布到maven倉庫中,然后在主項目中使用版本進行依賴。
舉個例子,比如進行某一版本迭代,這個版本叫1.0.0,那么各個模塊的版本也叫同樣的版本,當版本完成測試發布后,對各個模塊打對應版本的tag,然后就很清楚的了解各模塊的代碼分布。
gradle依賴如下。
// common compile 'cn.mycommons:base:1.0.0' compile 'cn.mycommons:component:1.0.0' compile 'cn.mycommons:service:1.0.0' // biz compile 'cn.mycommons:user:1.0.0' compile 'cn.mycommons:order:1.0.0' compile 'cn.mycommons:shopping:1.0.0'
可能有人會問,既然各個模塊已經分開開發,那么如果進行開發聯調,別急,這個問題暫時保留,后面會對這個問題后面再表。
數據通信
當一個大項目拆成若干小項目時候,調用的姿勢發生了少許改變。我這邊總結了App各個模塊之間的數據通信幾種方式。
頁面跳轉,比如在訂單頁面下單時候,需要判斷用戶是否登錄,如果沒有則需要跳到登錄界面。
主動獲取數據,比如在下單時候,用戶已經登錄,下單需要傳遞用戶的基本信息。
被動獲得數據,比如在切換用戶的時候,有時候需要更新數據,如訂單頁面,需要把原先用戶的購物車數據給清空。
再來看下App的架構。
***個問題,原先的方式,直接指定某個頁面的ActivityClass,然后通過intent跳轉即可,但是在新的架構中,由于shopping模塊不直接依賴user,那么則不能使用原始的進行跳轉,我們解決方式使用Router路由跳轉。
第二個問題,原先的方式有個專門的業務單利,比如UserManager,直接可以調用即可,同樣由于依賴發生了改變,不能夠進行調用。解決方案是所有的需要的操作,定義成接口放在Service中。
第三個問題,原先的方式,可以針對事件變化提供回調接口,當我需要監聽某個事件時候,設置回調即可。
頁面路由跳轉
如上分析,原先方式代碼如下。
Intent intent = new Intent(this, UserActivity.class); startActivity(intent);
但是使用Router后,調用方式改變了。
RouterHelper.dispatch(getContext(), "app://user");
具體的原理是什么,很簡單的,做一個簡單的映射匹配即可,把 "app://user" 與 UserActivity.class 配對,具體的就是定義一個Map,key是對應的Router字符,value是Activity的class。在跳轉時候從map中獲取對應的ActivityClass,然后在使用原始的方式。
可能有人的會問,要向另外一個頁面傳遞參數怎么辦,沒事我們可以在router后面直接添加參數,如果是一個復雜的對象那么可以把對象序列化成json字符串,然后再從對應的頁面通過反序列化的方式,得到對應的對象。
例如:
RouterHelper.dispatch(getContext(), "app://user?id=123&obj={"name":"admin"}");
注:上面的router中json字符串是需要url編碼的,不然會有問題的,這里只是做個示例。
除了使用Router進行跳轉外,我想了一下,可以參考Retrofit方式,直接定義跳轉Java接口,如果需要傳遞額外參數,則以函數參數的方式定義。
這個Java接口是沒有實現類的,可以使用動態代理方式,然后接下來的方式,和使用Router的方式一樣。
那么這總兩種方式有什么優缺點呢。
Router方式:
有點:不需要高難度的技術點,使用方便,直接使用字符串定義跳轉,可以好的往后兼容
缺點:因為使用的是字符串配置,如果字符輸入字符,則很難發現bug,同時也很難知道某個參數對應的含義
仿Retrofit方式:
因為是Java接口定義,所以可以很簡單找到對應的跳轉方法,參數定義也很明確,可以直接寫在接口定義處,方便查閱。
同樣因為是Java接口定義,那么如果需要擴展參數,只能重新定義新方法,這樣會出現多個方法重載,如果在原先接口上修改,對應的原先調用方也要做響應的修改,比較麻煩。
上面是兩種實現方式,如果有相應同學要實現模塊化,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做出選擇。
Interface和Implement
如上分析,如果需要從某個業務中獲取數據,我們分別需要定義接口以及實現類,然在獲取的時候在通過反射來實例化對象。
下面是簡單的代碼示例
接口定義
public interface IUserService { String getUserName(); }
實現類
class UserServiceImpl implements IUserService { @Override public String getUserName() { return "UserServiceImpl.getUserName"; } }
反射生成對象
public class InjectHelper { @NonNull public static AppContext getAppContext() { return AppContext.getAppContext(); } @NonNull public static IModuleConfig getIModuleConfig() { return getAppContext().getModuleConfig(); } @Nullable public static <T> T getInstance(Class<T> tClass) { IModuleConfig config = getIModuleConfig(); Class<? extends T> implementClass = config.getServiceImplementClass(tClass); if (implementClass != null) { try { return implementClass.newInstance(); } catch (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 return null; } }
實際調用
IUserService userService = InjectHelper.getInstance(IUserService.class); if (userService != null) { Toast.makeText(getContext(), userService.getUserName(), Toast.LENGTH_SHORT).show(); }
本示例中每次調用都是用反射生成新的對象,實際應用中可能與IoC工具結合使用,比如Dagger2.
EventBus
針對上面的第三個問題,原先設計的使用方式也是可以的,只需要把回調接口定義到對應的service接口中,然后調用方就可以使用。
但是我建議可以使用另外一個方式——EventBus,EventBus也是利用觀察者模式,對事件進行監聽,是設置回調更優雅方式的實現。
優點:不需要定義很多個回調接口,只需要定義事件Class,然后通過Claas的唯一性來進行事件匹配。
缺點:需要定義很多額外的類來表示事件,同時也需要關注EventBus的生命周期,在不需要使用事件時候,需要注銷事件綁定,不然容易發生內存泄漏。
映射匹配
上面的介紹的各個模塊之間通信,都運涉及到映射匹配問題,在此我總結了一下,主要涉及到一下三種方式。
Map register
Map register是這樣的,全局定義一個Map,各個模塊在初始化的時候,分別在初始化的時候注冊映射關系。
下面是簡單的代碼示例,比如我們定義一個模塊生命周期,用于初始化各個模塊。
public interface IModuleLifeCycle { void onCreate(IModuleConfig config); void onTerminate(); }
User模塊初始化
public class UserModuleLifeCycle extends SimpleModuleLifeCycle { public UserModuleLifeCycle(@NonNull Application application) { super(application); } @Override public void onCreate(@NonNull IModuleConfig config) { config.registerService(IUserService.class, UserServiceImpl.class); config.registerRouter("app://user", UserActivity.class); } }
在Application中完成初始化
public class AppContext extends Application { private ModuleLifeCycleManager lifeCycleManager; @Override public void onCreate() { super.onCreate(); lifeCycleManager = new ModuleLifeCycleManager(this); lifeCycleManager.onCreate(); } @Override public void onTerminate() { super.onTerminate(); lifeCycleManager.onTerminate(); } @NonNull public IModuleConfig getModuleConfig() { return lifeCycleManager.getModuleConfig(); } } public class ModuleLifeCycleManager { @NonNull private ModuleConfig moduleConfig; @NonNull private final List<IModuleLifeCycle> moduleLifeCycleList; ModuleLifeCycleManager(@NonNull Application application) { moduleConfig = new ModuleConfig(); moduleLifeCycleList = new ArrayList<>(); moduleLifeCycleList.add(new UserModuleLifeCycle(application)); moduleLifeCycleList.add(new OrderModuleLifeCycle(application)); moduleLifeCycleList.add(new ShoppingModuleLifeCycle(application)); } void onCreate() { for (IModuleLifeCycle lifeCycle : moduleLifeCycleList) { lifeCycle.onCreate(moduleConfig); } } void onTerminate() { for (IModuleLifeCycle lifeCycle : moduleLifeCycleList) { lifeCycle.onTerminate(); } } @NonNull IModuleConfig getModuleConfig() { return moduleConfig; } }
APT
使用注解的方式配置映射信息,然后生成一個類似Database一樣的文件,然后Database文件中包含一個Map字段,Map中記錄各個映射信息。
首先需要定義個Annotation。
如:
@Target(ElementType.TYPE) @Retention(RetentionPolicy.CLASS) public @interface Implements { Class parent(); }
需要實現一個 Annotation Process Tool,來解析自己定義的Annotation。
代碼略,此代碼有點復雜,暫時不貼了。
編譯產生的文件,大概如下所示。
public class Implement_$$_Database { @NonNull private final Map<Class<?>, Class<?>> serviceConfig; public Implement_$$_Database() { serviceConfig = new HashMap<>(); serviceConfig.put(IUserService.class, UserServiceImpl.class); } public <T> Class<? extends T> getServiceImplementClass(Class<T> serviceClass) { return (Class<? extends T>) serviceConfig.get(serviceClass); } }
然后利用反射找到 Implement_$$_Database 這個類,然后從方法中找到配對。
public class InjectHelper { @Nullable public static <T> T getInstanceByDatabase(Class<T> tClass) { Implement_$$_Database database = new Implement_$$_Database(); Class<? extends T> implementClass = database.getServiceImplementClass(tClass); if (implementClass != null) { try { return implementClass.newInstance(); } catch (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 return null; } }
然后在需要配置的地方添加注解即可。
@Implements(parent = IUserService.class) class UserServiceImpl implements IUserService { @Override public String getUserName() { return "UserServiceImpl.getUserName"; } }
調用姿勢。
binding.button.setOnClickListener(new View.OnClickListener() { @Override public void onClick(View v) { IUserService userService = InjectHelper.getInstanceByDatabase(IUserService.class); if (userService != null) { Toast.makeText(getContext(), userService.getUserName(), Toast.LENGTH_SHORT).show(); } } });
注意點:
有時候,在生成最終的配置文件的時候,文件的名字是固定的,比如上面的 Implement_$$_Database ,最終的路徑是這樣的 cn.mycommons.implements.database.Implement_$$_Database.java ,然后通過編譯到apk中或則是aar中。
但是有個問題,如果各個子模塊都使用了這樣的插件,那么每個子模塊的就會有這個Implement_$$_Database.class,那么就會編譯出錯。
因為aar中包含的時候class文件,不是java文件,不能在使用APT做處理了。下面有2中解決方案。
子工程的插件生成的文件包含一定的規則,比如包含模塊名字,如 User_Implement_$$_Database.java ,同時修改編譯過程,把java文件也打包到aar中,主工程的插件在編譯時候,提取aar中的文件,然后合并子工程的所有的代碼,這個思路是可行的,不過技術實現起來比較麻煩。
同一的方式類似,也是生成有一定規則的的文件,或者在特地package下生成class,這些class再通過接下來的所講的Gradle Transform方式,生成一個新的Database.class文件。
Gradle Transform
這是Android Gradle編譯提供的一個接口,可以供開發自定義一些功能,而我們就可以根據這個功能生成映射匹配,這種方式和APT類似,APT是運行在代碼編譯時期,而且Transform是直接掃描class,然后再生成新的class,class中包含Map映射信息。修改class文件,使用的是 javassist 一個第三方庫。
下面簡單講述代碼實現,后面有機會單獨寫一篇文章講解。
首先定義一個注解,這個注解用于標注一個實現類的接口。
package cn.mycommons.modulebase.annotations; @Target(ElementType.TYPE) @Retention(RetentionPolicy.CLASS) public @interface Implements { Class parent(); }
一個測試用的接口以及實現類。
public interface ITest { } @Implements(parent = ITest.class) public class TestImpl implements ITest { }
定義一個靜態方法,用于獲取某個接口的實現類。
package cn.mycommons.modulebase.annotations; public class ImplementsManager { private static final Map<Class, Class> CONFIG = new HashMap<>(); public static Class getImplementsClass(Class parent) { return CONFIG.get(parent); } }
如果不使用任何黑科技,直接使用Java技術,那么在定義時候需要主動的往CONFIG這個map中添加配置,但是這里我們利用transform,直接動態的添加。
定義一個 ImplementsPlugin gradle插件。
public class ImplementsPlugin implements Plugin<Project> { @Override public void apply(Project project) { AppExtension app = project.getExtensions().getByType(AppExtension.class); app.registerTransform(new ImplementsTransform(project)); } }
自定義的Transform實現。
public class ImplementsTransform extends Transform { static final String IMPLEMENTS_MANAGER = "cn/mycommons/modulebase/annotations/ImplementsManager.class" static final String IMPLEMENTS_MANAGER_NAME = "cn.mycommons.modulebase.annotations.ImplementsManager" Project project ImplementsTransform(Project project) { this.project = project } void log(String msg, Object... args) { String text = String.format(msg, args) project.getLogger().error("[ImplementsPlugin]:${text}") } @Override public String getName() { return "ImplementsTransform" } @Override public Set<QualifiedContent.ContentType> getInputTypes() { return ImmutableSet.of(QualifiedContent.DefaultContentType.CLASSES) } @Override public Set<? super QualifiedContent.Scope> getScopes() { return ImmutableSet.of( QualifiedContent.Scope.PROJECT, QualifiedContent.Scope.PROJECT_LOCAL_DEPS, QualifiedContent.Scope.SUB_PROJECTS, QualifiedContent.Scope.SUB_PROJECTS_LOCAL_DEPS, QualifiedContent.Scope.EXTERNAL_LIBRARIES ) } @Override boolean isIncremental() { return false } @Override void transform(TransformInvocation transformInvocation) throws TransformException, InterruptedException, IOException { super.transform(transformInvocation) long time1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log(this.toString() + ".....transform") TransformOutputProvider outputProvider = transformInvocation.outputProvider outputProvider.deleteAll() def classPool = new ClassPool() classPool.appendSystemPath() // 記錄所有的符合掃描條件的記錄 List<Entry> implementsList = [] // ImplementsManager 注解所在的jar文件 JarInput implementsManagerJar = null // 掃描所有的文件 transformInvocation.inputs.each { it.directoryInputs.each { classPool.appendClassPath(it.file.absolutePath) def dst = outputProvider.getContentLocation(it.name, it.contentTypes, it.scopes, Format.DIRECTORY) FileUtils.copyDirectory(it.file, dst) project.fileTree(dst).each { String clazzPath = it.absolutePath.replace(dst.absolutePath, "") clazzPath = clazzPath.replace("/", ".").substring(1) if (clazzPath.endsWith(".class")) { clazzPath = clazzPath.substring(0, clazzPath.size() - 6) CtClass clazz = classPool.get(clazzPath) // 如果class中的類包含注解則先收集起來 Implements annotation = clazz.getAnnotation(Implements.class) if (annotation != null) { implementsList.add(new Entry(annotation, clazz)) } } } } it.jarInputs.each { classPool.appendClassPath(it.file.absolutePath) if (implementsManagerJar == null && isImplementsManager(it.file)) { implementsManagerJar = it } else { def dst = outputProvider.getContentLocation(it.name, it.contentTypes, it.scopes, Format.JAR) FileUtils.copyFile(it.file, dst) def jarFile = new JarFile(it.file) def entries = jarFile.entries() // 如果jar中的class中的類包含注解則先收集起來 while (entries.hasMoreElements()) { def jarEntry = entries.nextElement() String clazzPath = jarEntry.getName() clazzPath = clazzPath.replace("/", ".") if (clazzPath.endsWith(".class")) { clazzPath = clazzPath.substring(0, clazzPath.size() - 6) def clazz = classPool.get(clazzPath) Implements annotation = clazz.getAnnotation(Implements.class) if (annotation != null) { implementsList.add(new Entry(annotation, clazz)) } } } } } } log("implementsManagerJar = " + implementsManagerJar) Map<String, String> config = new LinkedHashMap<>() implementsList.each { def str = it.anImplements.toString(); log("anImplements =" + it.anImplements) def parent = str.substring(str.indexOf("(") + 1, str.indexOf(")")).replace("parent=", "").replace(".class", "") log("parent =" + parent) log("sub =" + it.ctClass.name) // 收集所有的接口以及實現類的路徑 config.put(parent, it.ctClass.name) } log("config = " + config) long time2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if (implementsManagerJar != null) { def implementsManagerCtClass = classPool.get(IMPLEMENTS_MANAGER_NAME) log("implementsManagerCtClass = " + implementsManagerCtClass) // 修改class,在class中插入靜態代碼塊,做初始化 def body = "{\n" body += "CONFIG = new java.util.HashMap();\n" for (Map.Entry<String, String> entry : config.entrySet()) { body += "CONFIG.put(${entry.key}.class, ${entry.value}.class);\n" } body += "}\n" log("body = " + body) implementsManagerCtClass.makeClassInitializer().body = body def jar = implementsManagerJar def dst = outputProvider.getContentLocation(jar.name, jar.contentTypes, jar.scopes, Format.JAR) println dst.absolutePath // 修改完成后,完成后再寫入到jar文件中 rewriteJar(implementsManagerJar.file, dst, IMPLEMENTS_MANAGER, implementsManagerCtClass.toBytecode()) } log("time = " + (time2 - time1) / 1000) } static boolean isImplementsManager(File file) { return new JarFile(file).getEntry(IMPLEMENTS_MANAGER) != null } static void rewriteJar(File src, File dst, String name, byte[] bytes) { dst.getParentFile().mkdirs() def jarOutput = new JarOutputStream(new FileOutputStream(dst)) def rcJarFile = new JarFile(src) jarOutput.putNextEntry(new JarEntry(name)) jarOutput.write(bytes) def buffer = new byte[1024] int bytesRead def entries = rcJarFile.entries() while (entries.hasMoreElements()) { def entry = entries.nextElement() if (entry.name == name) continue jarOutput.putNextEntry(entry) def jarInput = rcJarFile.getInputStream(entry) while ((bytesRead = jarInput.read(buffer)) != -1) { jarOutput.write(buffer, 0, bytesRead) } jarInput.close() } jarOutput.close() } }
映射匹配總結
優點:
Map:簡單明了,很容易入手,不會對編譯時間產生任何影響,不會隨著Gradle版本的升級而受影響,代碼混淆時候不會有影響,無需配置混淆文件。
APT:使用簡單,使用注解配置,代碼優雅,原理是用代碼生成的方式生成新的文件。
Transform:使用簡單,使用注解配置,代碼優雅,原理是用代碼生成的方式生成新的文件,不過生成的文件的時期和APT不同,會編譯時間產生少許影響。
缺點:
Map:在需要新添加映射的時候,需要手動添加,不然不會生效,代碼不優雅。
APT:在編譯時期生成文件,會編譯時間產生少許影響,同時在不同的Gradle的版本中可能會產生錯誤或者兼容問題。需要配置混淆設置,不然會丟失文件。技術實現復雜,較難維護。
Transform:在編譯時期生成文件,會編譯時間產生少許影響,同時在不同的Gradle的版本中可能會產生錯誤或者兼容問題。需要配置混淆設置,不然會丟失文件。技術實現復雜,較難維護。
從技術復雜性以及維護性來看,Map > APT = Transform
從使用復雜性以及代碼優雅性來看,Transform > APT > Map
開發調試技巧
Debug
上面介紹了很多關于模塊化的概念以及技術難題,當模塊化完成以后,再進行完成開發時候還是會遇到不少問題。不如原先代碼在一起的時候很方便的進行代碼調試。但是進行模塊化以后,直接使用的是aar依賴,不能直接修改代碼,可以使用下面技巧,可以直接進行代碼調試。
在根目錄下面創建一個module目錄以及module.gradle文件,這個目錄和文件是git ignore的,然后把對應的模塊代碼clone到里面,根目錄的setting.gradlew apply module.gradle文件,如下所示,如果需要源碼調試,則在module中添加對應的模塊。然后在app的依賴中去掉aar依賴,同時添加項目依賴即可。當不需要源碼調試好,再修改為到原先代碼即可。
try { apply from: "./module.gradle" } catch (e) { }
module.gradle
include ':ModuleShopping'
比如調試shopping模塊
// common compile 'cn.mycommons:base:1.0.0' compile 'cn.mycommons:component:1.0.0' compile 'cn.mycommons:service:1.0.0' // biz compile 'cn.mycommons:user:1.0.0' compile 'cn.mycommons:order:1.0.0' // compile 'cn.mycommons:shopping:1.0.0' compile project(':ModuleShopping')
當然還有個更具技術挑戰性方案,使用gradle插件的形式,如果發現root項目中包含的模塊化的源碼,則不適用aar依賴,直接使用源碼依賴,當然這個想法是不錯的,不過具有技術挑戰性,同時有可能隨著Gradle版本的升級,編寫的gradle插件也要做相對于的兼容風險,這是只是簡單提示一下。
容器設計
上面講到的如果要調試代碼時候,需要完整的運行的整個項目,隨著項目的增大,編譯時間可能變得很長。
我們可以做一個簡單的,類似與主app模塊一樣,比如我是負責user模塊的開發者,那么我只要調試我這個模塊就行了,如果需要其他的模塊,我可以簡單的做一個mock,不是把其他的模塊直接依賴過來,這樣可以做到調試作用。等到再需要完整項目調試時候,我們在使用上面介紹的方式,這樣可以節省不少開發時間。
還有一種實現調試的方式,比如上面的user模塊,目錄下面的build.gradle文件是這樣的
apply plugin: 'com.android.library' xxx xxx
我們可以在gradle.properties中設置編譯變參數isLibModule,當需要完整調試好,設置為 isLibModule=false ,這樣我這個子模塊就是一個 apply plugin: 'com.android.application' 這樣的模塊,是可以單獨運行的一個項目
try { if (isLibModule) { apply from: "./build_lib.gradle" }else{ apply from: "./build_app.gradle" } } catch (e) { }
可能有時候還是需要單獨的運行環境,android編譯方式有2中,一種是debug,一種是release。當打包成aar的時候,使用的是release方式,我們可以把需要調試的代碼全部放到debug中,這樣打包的時候就不會把調試的文件發布到aar中。不過這種實現方式,需要對Android項目的目錄有較高的認識,才可以熟練使用。
CI
上面介紹的各個模塊需要單獨到獨立的git倉庫,同時打包到單獨的maven倉庫,當開發完成后,這時候就需要進行打包,但這個是一個簡單和重復的事情,所以我們需要一個工具來完成這些事情,我們可以利用CI系統來搞定這件事情,這里我推薦Jenkins,主流廠商使用jenkins作為CI服務器這個方案。
具體的步驟就是,需要對每個模塊的git倉庫做web hook,我們公司使用的是git lab,可以對git的各種操作做hook,比如push,merge,tag等。
當代碼發送了變化了,我們可以發送事件到CI服務器,CI服務器再對各個事件做處理,比如user模塊develop分支有代碼變化,這個變化可能是merge,也有可能是push。我們可以把主項目代碼和user項目的代碼單獨clone下拉,然后編譯一下,確認是否有編譯問題,如果有編譯通過,那么在使用相關gradle命令發布到maven倉庫中。
不管每次編譯結果怎樣,是成功還是失敗,我們都應該把結果回饋給開發者,常見的方式是郵件,不過這個信息郵件方式可能很頻繁,我們建議使用slack。
到此,相信大家對“Android模塊化怎么實現”有了更深的了解,不妨來實際操作一番吧!這里是億速云網站,更多相關內容可以進入相關頻道進行查詢,關注我們,繼續學習!
免責聲明:本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原創、轉載和分享為主,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果涉及侵權請聯系站長郵箱:is@yisu.com進行舉報,并提供相關證據,一經查實,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