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登錄后才能下訂單哦!
本篇內容介紹了“如何學習并掌握鏈表”的有關知識,在實際案例的操作過程中,不少人都會遇到這樣的困境,接下來就讓小編帶領大家學習一下如何處理這些情況吧!希望大家仔細閱讀,能夠學有所成!
簡介
鏈表(Linked List)是一種常見的基礎數據結構,是一種線性表,但是并不會按線性的順序存儲數據,而是在每一個節點里存到下一個節點的指針(Pointer)。
鏈表是由數據域和指針域兩部分組成的,它的組成結構如下:
復雜度分析
由于鏈表無需按順序存儲,因此鏈表在插入的時可以達到 O(1) 的復雜度,比順序表快得多,但是查找一個節點或者訪問特定編號的節點則需要 O(n) 的時間,而順序表插入和查詢的時間復雜度分別是 O(log n) 和 O(1)。
優缺點分析
使用鏈表結構可以克服數組鏈表需要預先知道數據大小的缺點,鏈表結構可以充分利用計算機內存空間,實現靈活的內存動態管理。但是鏈表失去了數組隨機讀取的優點,同時鏈表由于增加了結點的指針域,空間開銷比較大。
分類
鏈表通常會分為以下三類:
單向鏈表
雙向鏈表
循環鏈表
單循鏈表
雙循環鏈表
1.單向鏈表
鏈表中最簡單的一種是單向鏈表,或叫單鏈表,它包含兩個域,一個數據域和一個指針域,指針域用于指向下一個節點,而最后一個節點則指向一個空值,如下圖所示:
單鏈表的遍歷方向單一,只能從鏈頭一直遍歷到鏈尾。它的缺點是當要查詢某一個節點的前一個節點時,只能再次從頭進行遍歷查詢,因此效率比較低,而雙向鏈表的出現恰好解決了這個問題。
接下來,我們用代碼來實現一下單向鏈表的節點:
private static class Node<E> { E item; Node<E> next; Node(E element, Node<E> next) { this.item = element; this.next = next; } }
2.雙向鏈表
雙向鏈表也叫雙面鏈表,它的每個節點由三部分組成:prev 指針指向前置節點,此節點的數據和 next 指針指向后置節點,如下圖所示:
接下來,我們用代碼來實現一下雙向鏈表的節點:
private static class Node<E> { E item; Node<E> next; Node<E> prev; Node(Node<E> prev, E element, Node<E> next) { this.item = element; this.next = next; this.prev = prev; } }
3.循環鏈表
循環鏈表又分為單循環鏈表和雙循環鏈表,也就是將單向鏈表或雙向鏈表的首尾節點進行連接,這樣就實現了單循環鏈表或雙循環鏈表了,如下圖所示:
Java中的鏈表
學習了鏈表的基礎知識之后,我們來思考一個問題:Java 中的鏈表 LinkedList 是屬于哪種類型的鏈表呢?單向鏈表還是雙向鏈表?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來看 JDK 中的源碼,如下所示:
package java.util; import java.util.function.Consumer; public class LinkedList<E> extends AbstractSequentialList<E> implements List<E>, Deque<E>, Cloneable, java.io.Serializable { // 鏈表大小 transient int size = 0; // 鏈表頭部 transient Node<E> first; // 鏈表尾部 transient Node<E> last; public LinkedList() { } public LinkedList(Collection<? extends E> c) { this(); addAll(c); } // 獲取頭部元素 public E getFirst() { final Node<E> f = first; if (f == null) throw new NoSuchElementException(); return f.item; } // 獲取尾部元素 public E getLast() { final Node<E> l = last; if (l == null) throw new NoSuchElementException(); return l.item; } // 刪除頭部元素 public E removeFirst() { final Node<E> f = first; if (f == null) throw new NoSuchElementException(); return unlinkFirst(f); } // 刪除尾部元素 public E removeLast() { final Node<E> l = last; if (l == null) throw new NoSuchElementException(); return unlinkLast(l); } // 添加頭部元素 public void addFirst(E e) { linkFirst(e); } // 添加頭部元素的具體執行方法 private void linkFirst(E e) { final Node<E> f = first; final Node<E> newNode = new Node<>(null, e, f); first = newNode; if (f == null) last = newNode; else f.prev = newNode; size++; modCount++; } // 添加尾部元素 public void addLast(E e) { linkLast(e); } // 添加尾部元素的具體方法 void linkLast(E e) { final Node<E> l = last; final Node<E> newNode = new Node<>(l, e, null); last = newNode; if (l == null) first = newNode; else l.next = newNode; size++; modCount++; } // 查詢鏈表個數 public int size() { return size; } // 清空鏈表 public void clear() { for (Node<E> x = first; x != null; ) { Node<E> next = x.next; x.item = null; x.next = null; x.prev = null; x = next; } first = last = null; size = 0; modCount++; } // 根據下標獲取元素 public E get(int index) { checkElementIndex(index); return node(index).item; } private static class Node<E> { E item; Node<E> next; Node<E> prev; Node(Node<E> prev, E element, Node<E> next) { this.item = element; this.next = next; this.prev = prev; } } // 忽略其他方法...... }
從上述節點 Node 的定義可以看出:LinkedList 其實是一個雙向鏈表,因為它定義了兩個指針 next 和 prev 分別用來指向自己的下一個和上一個節點。
鏈表常用方法
LinkedList 的設計還是很巧妙的,了解了它的實現代碼之后,下面我們來看看它是如何使用的?或者說它的常用方法有哪些。
1.增加
接下來我們來演示一下增加方法的使用:
public class LinkedListTes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 { LinkedList list = new LinkedList(); list.add("Java"); list.add("中文"); list.add("社群"); list.addFirst("頭部添加"); // 添加元素到頭部 list.addLast("尾部添加"); // 添加元素到最后 System.out.println(list); } }
以上代碼的執行結果為:
[頭部添加, Java, 中文, 社群, 尾部添加]
出來以上的 3 個增加方法之外,LinkedList 還包含了其他的添加方法,如下所示:
add(int index, E element):向指定位置插入元素;
offer(E e):向鏈表末尾添加元素,返回是否成功;
offerFirst(E e):頭部插入元素,返回是否成功;
offerLast(E e):尾部插入元素,返回是否成功。
add 和 offer 的區別
它們的區別主要體現在以下兩點:
offer 方法屬于 Deque接口,add 方法屬于 Collection的接口;
當隊列添加失敗時,如果使用 add 方法會報錯,而 offer 方法會返回 false。
2.刪除
刪除功能的演示代碼如下:
import java.util.LinkedList; public class LinkedListTes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 { LinkedList list = new LinkedList(); list.offer("頭部"); list.offer("中間"); list.offer("尾部"); list.removeFirst(); // 刪除頭部元素 list.removeLast(); // 刪除尾部元素 System.out.println(list); } }
以上代碼的執行結果為:
[中間]
除了以上刪除方法之外,更多的刪除方法如下所示:
clear():清空鏈表;
removeFirst():刪除并返回第一個元素;
removeLast():刪除并返回最后一個元素;
remove(Object o):刪除某一元素,返回是否成功;
remove(int index):刪除指定位置的元素;
poll():刪除并返回第一個元素;
remove():刪除并返回第一個元素。
3.修改
修改方法的演示代碼如下:
import java.util.LinkedList; public class LinkedListTes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 { LinkedList list = new LinkedList(); list.offer("Java"); list.offer("MySQL"); list.offer("DB"); // 修改 list.set(2, "Oracle"); System.out.println(list); } }
以上代碼的執行結果為:
[Java, MySQL, Oracle]
4.查詢查詢方法的演示代碼如下:
import java.util.LinkedList; public class LinkedListTes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 { LinkedList list = new LinkedList(); list.offer("Java"); list.offer("MySQL"); list.offer("DB"); // --- getXXX() 獲取 --- // 獲取最后一個 System.out.println(list.getLast()); // 獲取首個 System.out.println(list.getFirst()); // 根據下標獲取 System.out.println(list.get(1)); // peekXXX() 獲取 System.out.println("--- peek() ---"); // 獲取最后一個 System.out.println(list.peekLast()); // 獲取首個 System.out.println(list.peekFirst()); // 根據首個 System.out.println(list.peek()); } }
以上代碼的執行結果為:
DB Java MySQL --- peek() --- DB Java Java
5.遍歷
LinkedList 的遍歷方法包含以下三種。
遍歷方法一:
for (int size = linkedList.size(), i = 0; i < size; i++) { System.out.println(linkedList.get(i)); }
遍歷方法二:
for (String str: linkedList) { System.out.println(str); }
遍歷方法三:
Iterator iter = linkedList.iterator(); while (iter.hasNext()) { System.out.println(iter.next()); }
鏈表應用:隊列 & 棧
1.用鏈表實現棧
接下來我們用鏈表來實現一個先進先出的“隊列”,實現代碼如下:
LinkedList list = new LinkedList(); // 元素入列 list.add("Java"); list.add("中文"); list.add("社群"); while (!list.isEmpty()) { // 打印并移除隊頭元素 System.out.println(list.poll()); }
以上程序的執行結果如下:
Java
中文
社群
2.用鏈表實現隊列
然后我們用鏈表來實現一個后進先出的“棧”,實現代碼如下:
LinkedList list = new LinkedList(); // 元素入棧 list.add("Java"); list.add("中文"); list.add("社群"); while (!list.isEmpty()) { // 打印并移除棧頂元素 System.out.println(list.pollLast()); }
以上程序的執行結果如下:
社群
中文
Java
鏈表使用場景
鏈表作為一種基本的物理結構,常被用來構建許多其它的邏輯結構,如堆棧、隊列都可以基于鏈表實現。
所謂的物理結構是指可以將數據存儲在物理空間中,比如數組和鏈表都屬于物理數據結構;而邏輯結構則是用于描述數據間的邏輯關系的,它可以由多種不同的物理結構來實現,比如隊列和棧都屬于邏輯結構。
鏈表常見筆試題
鏈表最常見的筆試題就是鏈表的反轉了,之前的文章《鏈表反轉的兩種實現方法,后一種擊敗了100%的用戶!》我們提供了 2 種鏈表反轉的方法,而本文我們再來擴充一下,提供 3 種鏈表反轉的方法。
實現方法 1:Stack我們先用圖解的方式來演示一下,使用棧實現鏈表反轉的具體過程,如下圖所示。
全部入棧:
全部入棧:
因為棧是先進后出的數據結構,因此它的執行過程如下圖所示:
最終的執行結果如下圖所示:
實現代碼如下所示:
public ListNode reverseList(ListNode head) { if (head == null) return null; Stack<ListNode> stack = new Stack<>(); stack.push(head); // 存入第一個節點 while (head.next != null) { stack.push(head.next); // 存入其他節點 head = head.next; // 指針移動的下一位 } // 反轉鏈表 ListNode listNode = stack.pop(); // 反轉第一個元素 ListNode lastNode = listNode; // 臨時節點,在下面的 while 中記錄上一個節點 while (!stack.isEmpty()) { ListNode item = stack.pop(); // 當前節點 lastNode.next = item; lastNode = item; } lastNode.next = null; // 最后一個節點賦為null(不然會造成死循環) return listNode; }
LeetCode 驗證結果如下圖所示:
可以看出使用棧的方式來實現鏈表的反轉執行的效率比較低。
實現方法2:遞歸
同樣的,我們先用圖解的方式來演示一下,此方法實現的具體過程,如下圖所示。
實現代碼如下所示:
public static ListNode reverseList(ListNode head) { if (head == null || head.next == null) return head; // 從下一個節點開始遞歸 ListNode reverse = reverseList(head.next); head.next.next = head; // 設置下一個節點的 next 為當前節點 head.next = null; // 把當前節點的 next 賦值為 null,避免循環引用 return reverse; }
LeetCode 驗證結果如下圖所示:
可以看出這種實現方法在執行效率方面已經滿足我們的需求了,性能還是很高的。
實現方法 3:循環
我們也可以通過循環的方式來實現鏈表反轉,只是這種方法無需重復調用自身方法,只需要一個循環就搞定了,實現代碼如下:
class Solution { public ListNode reverseList(ListNode head) { if (head == null) return null; // 最終排序的倒序鏈表 ListNode prev = null; while (head != null) { // 循環的下個節點 ListNode next = head.next; // 反轉節點操作 head.next = prev; // 存儲下個節點的上個節點 prev = head; // 移動指針到下一個循環 head = next; } return prev; } }
LeetCode 驗證結果如下圖所示:
從上述圖片可以看出,使用此方法在時間復雜度和空間復雜度上都是目前的最優解,比之前的兩種方法更加理想。
“如何學習并掌握鏈表”的內容就介紹到這里了,感謝大家的閱讀。如果想了解更多行業相關的知識可以關注億速云網站,小編將為大家輸出更多高質量的實用文章!
免責聲明:本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原創、轉載和分享為主,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果涉及侵權請聯系站長郵箱:is@yisu.com進行舉報,并提供相關證據,一經查實,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