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登錄后才能下訂單哦!
本篇文章給大家分享的是有關Promise方法如何在ES6中使用,小編覺得挺實用的,因此分享給大家學習,希望大家閱讀完這篇文章后可以有所收獲,話不多說,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我的理解是:實現讓我們用同步的方式去寫異步代碼的一種技術。是異步解決方案的一種。
他可以將多個異步操作進行隊列化,讓它們可以按照我們的想法去順序執行。
那么,Promise之前有沒有其他的異步解決方案。肯定是有的,常見的有callback回調函數以及事件。
那Promise有啥優勢,我認為Promise功能更為強大,且能讓我們代碼寫的更為清晰
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些Promise的基本概念
Promise一共有3中狀態,分別是Pending(進行中)、Resolved(已完成,又稱Fulfilled)和Rejected(已失敗)
狀態的改變只可能從Pending轉------>Resolved,或者從Pending------->Rejected。并且狀態一旦發生改變,就不會再更改了。而觸發狀態發生改變的,只有異步操作的結果。結果為成功 觸發狀態變更為 Resolved, 結果失敗或者中途發生錯誤,則會觸發狀態變更為 Rejected
Promise是一個構造函數,故通過new Promise()可以實例化出來一個Promise對象
new Promise()時,接受一個函數作為參數,且這個函數,有兩個參數,分別是resolve,reject。 而resolve和 reject也是兩個函數。他們由JavaScript引擎提供,不用自己部署。
每一個被實例化出來的promise實例,都有.then() 和 .catch() 兩個方法。且這兩個方法的調用支持鏈式操作
好,了解完概念,我們看看Promise的基本用法
首先,如何實例化一個promise對象
const promise =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setTimeout(() => { if (/* 成功 */) { resolve(res) } else { reject(err) } }, 100) })
上圖中,通過new Promise() 實例化了一個promise實例,注意:new Promise()方法中的函數是一個立即執行函數,即,在new Promise()的一瞬間就會被執行。函數內代碼是同步代碼。
resolve和reject用于返回異步操作的結果,當使用resolve()時,promise狀態會由Pending—>Resolved, 并將異步的正確結果返回。當使用reject()時,promise狀態由Pending---->Rejected,并將錯誤信息返回
再看這個對象如何接收返回的結果
promise.then((res) => { console.log(res) }).catch((err) => { console.log(err) })
上圖中,.then的回調函數 和 .catch的回調函數分別用來接收resolve()返回的正確信息和reject返回的錯誤信息。
下面我們來詳細看下.then() 和 .catch()
.then() 函數
then()函數是Promise實例的一個方法,他的作用是為Promise實例添加狀態改變時的回調函數
它存在以下特點
下面,我們重點來分析下第2,3,4,5
function getData(url) { return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setTimeout(() => { if (url) { resolve({ code: 200, message: 'ok', data: 123 }) } else { reject(new Error('缺少url')) } }, 100) }) } getData('http://www.baidu.com').then((res) => { console.log('第一個回調') console.log(res) }).then((res) => { console.log('第二個回調') console.log(res) }).then((res) => { console.log('第三個回調') console.log(res) }) // 第一個回調 // { code: 200, message: 'ok', data: 123 } // 第二個回調 // undefined // 第三個回調 // undefined
可以看出,首先,當getData() resolve() 執行時 .then的resolve回調函數被依次調用,但是只有第一個then()的resolve回調函數的參數有值,而其他兩個是undefind,這是為什么呢?我們再來看一個代碼
getData('http://www.baidu.com').then((res) => { console.log('第一個回調') console.log(res) return Promise.resolve() }).then((res) => { console.log(res) }) // 第一個回調 // { code: 200, message: 'ok', data: 123 } // undefined
看這個代碼我們可以發現,上一個then的resolve回調當return一個Promise.resolve()時,和我們不return 任何東西時得到的結果是一樣的。那我們是不是可以理解為,每個.then()方法的resolve回調函數,執行完后默認都會返回一個Promise.resolve()。沒錯,我告訴你,是的。
至于Promise.resolve()得到的是一個什么,我先告訴你,他得到的是一個resolve狀態的Promise實例。這個后面我們會再講。
此時,我們可以總結出:從第二個.then()開始,調用這個.then的resolve回調函數的-----是上一個.then的resolve回調所返回的Promise實例。而.then回調函數的參數,便是上一個.then的回調函數所返回的Promise實例resolve的值。下面我們看一段代碼驗證一下
getData('http://www.baidu.com').then((res) => { console.log('第一個回調') console.log(res) return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resolve('123') }) }).then((res) => { console.log(res) }) // 第一個回調 // { code: 200, message: 'ok', data: 123 } // 123
總結:
下面我們再來看下,如果then()的參數不是函數,那會怎么樣,下面,我們看一段代碼
var getData = function() { return new Promise(function(resolve, reject) { resolve(123) }); }; getData(). then(345) .catch(err => { console.log('捕捉到一個錯誤') console.log(err) }).then((res) => { console.log('我是第二個then') console.log(res) }) // 輸出 我是第二個then 123
如上圖,可以看到,當我們第一個then的resolve回調不是函數,而是一個數字345時,resolve(123)穿透到第二個then中了,觸發了第二個then的resolve回調執行,并將resolve的返回值給了第二個then的resolve回調。這種現象,叫做值穿透。
var getData = function() { return new Promise(function(resolve, reject) { reject(new Error(123)) }); }; getData(). then(345) .catch(678) .then((res) => { console.log('我是第二個then') console.log(res) }).catch(err => { console.log('我是第二個catch') console.log(err) }) // 輸出 我是第二個catch Error: 123
可以看到,報錯時,同樣發生了值穿透
到此,.then()相關以及 then()的第一個參數就講完了,而第二個參數,我們放到.catch()方法中一起將
.catch() 函數
catch()也是掛載在Promise對象原型下的方法(Promise.prototype),和then()一樣, 故所有Promise對象也都有catch方法。它的作用是用來指定發生錯誤時的回調函數,也就是捕獲異步操作所發生的錯誤
它有什么特點呢。我們先總結一下,后來再一一來驗證
1、我們先看第一點:
var getData = function() { return new Promise(function(resolve, reject) { reject(123) }); }; getData().then((res) => { console.log('成功') }).catch((err) => { console.log('捕捉到錯誤') console.log(err) }) // 捕捉到錯誤 // 123
毫無疑問,reject(123)拋出一個錯誤,catch的回調捕捉到錯誤,并輸出
2、再看第二點:
var getData = function() { return new Promise(function(resolve, reject) { reject(123) }); }; getData().then((res) => { console.log('成功') }, (err) => { console.log('捕捉到一個錯誤') console.log(err) }) // 捕捉到錯誤 // 123
從代碼上也可以看出,上面這兩種方式是一樣的。
現在,我來說說為什么建議使用catch() ,而不推薦使用then()的reject回調呢。看下下面的代碼
var getData = function() { return new Promise(function(resolve, reject) { resolve(123) }); }; getData().then((res) => { console.log('成功') return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reject(new Error('123')) }) }, (err) => { console.log('捕捉到一個錯誤') console.log(err) }) // 成功
此時,只輸出了成功, 而then的resolve回調中所拋出的錯誤,并沒有被捕捉到
再看下面一段代碼
var getData = function() { return new Promise(function(resolve, reject) { resolve(123) }); }; getData().then((res) => { console.log('成功') return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reject(new Error('123')) }) }).catch((err) => { console.log('捕捉到一個錯誤') console.log(err) }) 成功 捕捉到一個錯誤 Error: 123
看,同樣的錯誤,但是使用catch(),可以捕捉到,而使用then()的reject回調,卻捕捉不到。
結論:catch()可以通過放到操作鏈的最底部而捕捉到任意地方(指的是Promise內)的錯誤。而then()的reject回調,只能捕捉到這個.then()執行之前的錯誤,當前執行的then的resolve回調內的錯誤無法捕捉到,后面再執行的代碼所拋出的錯誤也無法捕捉到。并且.catch的寫法,代碼層面也更為清晰
var getData = function() { return new Promise(function(resolve, reject) { resolve(123) }); }; getData().then((res) => { console.log('成功') return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reject(new Error('123')) }) }, (err) => { console.log('第一個錯誤捕捉') }).then((res) => { console.log('第二個resolve回調') }, err => { console.log('第二個錯誤捕捉') }) 成功 第二個錯誤捕捉
如上圖中,第一個then的resolve回調中拋出的錯誤被第二個then中reject回調所捕捉
故 結論:一般情況下,不要去用then的第二個參數,而盡可能的去用.catch()方法去捕捉錯誤
3、下面我們再看第三點
var getData = function() { return new Promise(function(resolve, reject) { resolve(x) }); }; getData().then((res) => { console.log('成功') }).catch(err => { console.log('捕捉到一個錯誤') console.log(err) throw new Error('我拋出了一個錯誤') }).catch(err => { console.log('我也捕捉到了一個錯誤') console.log(err) }) 捕捉到一個錯誤 ReferenceError: x is not defined 我也捕捉到了一個錯誤 Error: 我拋出了一個錯誤
上面代碼可以看出,不是只有reject()執行了才會拋出一個錯誤,x未定義,系統會自動拋出一個錯誤,throw new Error是我們自己手動拋出一個錯誤。而這些都會使得Promise對象的狀態變更為Rejected,從而觸發catch。
同時上面的代碼我們還可以看出我們上面寫的第六點,錯誤會冒泡式向外傳播,當被catch之后,便不會再進行傳播了。直到再次拋出錯誤。上面代碼中,第一個錯誤被第一個catch捕獲后,原本第二個catch是不會再走的,但因為在第一個catch中又拋出了一個錯誤,才導致了第二個catch的執行。
4、下面我們再看第四點(catch()的回調函數也會返回一個狀態是Resolved的Promise實例)
其實這一點,我們從上面那張圖中也是可以看出來的,第一個catch()的回調原本是要返回了一個Resolved狀態的Promise,但是因為throw了一個錯誤,導致這個Promise實例狀態變更為Rejected并返回,而變成成Rejected變觸發了第二個catch的回調執行
我們看下下面的代碼,再次驗證下
var getData = function() { return new Promise(function(resolve, reject) { resolve(x) }); }; getData().then((res) => { console.log('成功') }).catch(err => { console.log('捕捉到一個錯誤') console.log(err) }).then((res) => { console.log('我是第二個then') }) 捕捉到一個錯誤 ReferenceError: x is not defined 我是第二個then
上面代碼可以看出,catch的回調執行后,后面的then依然被執行了,為什么,就是因為catch的回調執行后默認返回了一個Resolved狀態的Promise實例(return Promise.resolve())
第五點,第六點我們已經驗證過了。不再多說。
axios我們比較常用,大家應該都發現了,axios的使用方式,和Promise好像是一樣的,
axios({ url:'http://www.baidu.com', method: 'post', data: {} }).then((res) => { console.log(res) }).catch((err) => { console.log(err) })
沒錯。axios就是一個Promise實例。他是一個用Promise來封裝的一個XMLHttpRequest
下面我們也來實現一個簡單的axios
function MyAxios(option) { return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const http = new XMLHttpRequest() http.open(option.method, option.url); http.responseType = "json"; http.setRequestHeader("Accept", "application/json"); http.onreadystatechange = myHandler; http.send(); function myHandler() { if (this.readyState !== 4) { return; } if (this.status === 200) { resolve(this.response); } else { reject(new Error(this.statusText)); } } }) } MyAxios({ url:'http://www.baidu.com', method: 'post' }).then((res) => { console.log(res) }).catch((err) => { console.log(err) })
Promise.all()可以并行執行多個Promise(), 并返回一個新的Promise實例
var p = Promise.all([p1, p2, p3]); // p1,p2,p3為3個Promise實例
Promise.all()的參數不一定是數組,只要具有Iterator接口的數據都可以(Iterator是一個遍歷器,我這里就不做過多介紹,感興趣的可以自己去官網看看)。但是參數遍歷后返回的成員必須必須是Promise對象(如上面的,p1,p2,p3都必須是Promise對象,如果不是,則會先調用Promise.resolve(p1)將他轉化為Promise實例)
那么,Promise.all()返回的Promise實例的狀態是如何定義的。
function getData (data) { return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setTimeout(() => { if (data === 6) { reject(new Error('請求發生錯誤了')) } else { resolve(data) } }, data * 500) }) } const promises = [1,3,5,7].map((item) => { return getData(item) }) Promise.all(promises) .then((res) => { console.log('請求成功') console.log(res) }).catch((err) => { console.log('請求失敗') console.log(err) }) // 3.5s后輸出 請求成功 [ 1, 3, 5, 7 ]
如上圖, 最后一個成員(上圖中7返回的promise實例)的狀態是在3.5s后才變更為Resolved,故.then()的resolve回調在3.5s后才執行
function getData (data) { return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setTimeout(() => { if (data === 6) { reject(new Error('請求發生錯誤了')) } else { resolve(data) } }, data * 500) }) } const promises = [2,4,6,8].map((item) => { return getData(item) }) Promise.all(promises) .then((res) => { console.log('請求成功') console.log(res) }).catch((err) => { console.log('請求失敗') console.log(err) }) // 3s后輸出 請求失敗 Error: 請求發生錯誤了
上圖可以看出,當我們改用 2,4,6,8去得到promise成員時,第3s得時候 發生了錯誤,此時,Promise.all()返回得Promise實例得狀態立刻變更為Rejected,catch()的回調立即觸發。故輸出錯誤
Promise.race()和Promise.all()的作用是一樣的,都是并發處理多個Promise實例,并返回一個新的實例。
而區別在于,兩者返回的新的Promise實例的狀態改變的時機不同。
Promise.all是 所有Promise子成員狀態都變為Resolved, 新的Promise實例狀態才會變成Resolved。中途如果有任何一個子成員狀態變成了Rejected,新的Promise實例的狀態就會立刻變為Rejected
Promise.race是 只要子成員中,有任何一個的狀態發生了變化(不管是變成Resolved還是Rejected),那么返回的新的Promise實例的狀態也會立刻發生變化,而變化的狀態就是那個子成員所變化的狀態。
function getData (data) { return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setTimeout(() => { if (data === 6) { reject(new Error('請求發生錯誤了')) } else { resolve(data) } }, data * 500) }) } const promises = [2,4,6,8].map((item) => { return getData(item) }) Promise.race(promises) .then((res) => { console.log('請求成功') console.log(res) }).catch((err) => { console.log('請求失敗') console.log(err) }) // 1s后輸出 請求成功 2
上圖可以看出,1s后 第一個子成員狀態變更為Resolved,那么返回的新Promise實例狀態也立馬變更為Resolved,故1s后.then()的resolve回調執行。輸出請求成功.
最后,我們來說一說前面用到了的Promise.resolve()吧
前面我們說到過 Promise.resolve可以返回一個狀態是Resolved的Promise對象。沒錯,其實它等同于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resolve() })
當Promise.resolve()有參數時,會返回一個Promise對象的同時,將參數做作為then()resolve回調的參數返回(當參數是thenable對象除外,后面會將)。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1、參數是一個Promise對象時
將會直接返回這個參數,不做任何更改
2、參數是thenable對象時,(即,存在.then()方法的對象),如下
let obj= { then: function(resolve, reject) { resolve('我是thenable對象'); } };
此時,Promise.resolve(obj) 會返回一個Promise對象,并且調用obj的then()方法,哎,這里注意了,這個.then()并不是 新Promise對象的.then() , obj的then()會立即執行,可不代表 新的Promise對象的then() 的回調也會執行, 還記得嗎,我們前面說的Promise對象的then()的回調執行的條件是這個Promise對象的狀態發生變化了才會執行。
let obj= { then: function(resolve, reject) { console.log(123) } }; let p1 = Promise.resolve(obj); p1.then(function(value) { console.log('成功') console.log(value); // 42 }); // 輸出 123
從上圖可以看出來,立即執行了obj.then(),但Promise的then的回調并沒有被執行
會返回一個Promise實例,并將參數作為.then()的resolve回調的參數返回
如,Promise.resolve(‘123') 等價于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resolve('123') })
返回了一個Resolved狀態的Promise對象,但是.then()的resolve回調沒有參數。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resolve() }).then((res) => { console.log(res) }) // 輸出 undefined
Promise.resolve()
Promise.reject() 也是返回一個Promise對象,只是這個對象的狀態是Rejected
至于參數的用法和Promise.resolve()完全一樣,唯一的區別是沒有thenable參數一說,也就是說有參數時,參數不論哪種情況,都會被當做catch()的回調參數返回。
以上就是Promise方法如何在ES6中使用,小編相信有部分知識點可能是我們日常工作會見到或用到的。希望你能通過這篇文章學到更多知識。更多詳情敬請關注億速云行業資訊頻道。
免責聲明:本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原創、轉載和分享為主,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果涉及侵權請聯系站長郵箱:is@yisu.com進行舉報,并提供相關證據,一經查實,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