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登錄后才能下訂單哦!
本文首發于 vivo互聯網技術 微信公眾號
鏈接: https://mp.weixin.qq.com/s/UNzYgpnKzmW6bAapYxnXRQ
作者:孔垂亮
很多同學在學習 Promise 時,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對其中的用法理解不了。 本系列文章由淺入深逐步實現 Promise,并結合流程圖、實例以及動畫進行演示,達到深刻理解 Promise 用法的目的。
本系列文章有如下幾個章節組成:
圖解 Promise 實現原理(一)—— 基礎實現
圖解 Promise 實現原理(二)—— Promise 鏈式調用
圖解 Promise 實現原理(三)—— Promise 原型方法實現
圖解 Promise 實現原理(四)—— Promise 靜態方法實現
本文適合對 Promise 的用法有所了解的人閱讀,如果還不清楚,請自行查閱阮一峰老師的 《 ES6入門 之 Promise 對象》。
Promise 規范有很多,如 Promise/A,Promise/B,Promise/D 以及 Promise/A 的升級版 Promise/A+,有興趣的可以去了解下,最終 ES6 中采用了 Promise/A+ 規范。所以本文的Promise源碼是按照 Promise/A+規范來編寫的(不想看英文版的移步 Promise/A+規范中文翻譯)。
為了讓大家更容易理解,我們從一個場景開始,一步一步跟著思路思考,會更容易看懂。
考慮下面一種獲取用戶 id 的請求處理:
//不使用Promise http.get('some_url', function (result) { //do something console.log(result.id); });//使用Promisenew Promise(function (resolve) { //異步請求 http.get('some_url', function (result) { resolve(result.id) }) }).then(function (id) { //do something console.log(id); })
說到底,Promise 也還是使用回調函數,只不過是把回調封裝在了內部,使用上一直通過 then 方法的鏈式調用,使得多層的回調嵌套看起來變成了同一層的,書寫上以及理解上會更直觀和簡潔一些。
//極簡的實現class Promise { callbacks = []; constructor(fn) { fn(this._resolve.bind(this)); } then(onFulfilled) { this.callbacks.push(onFulfilled); } _resolve(value) { this.callbacks.forEach(fn => fn(value)); } }//Promise應用let p = new Promise(resolve => { setTimeout(() => { console.log('done'); resolve('5秒'); }, 5000); }).then((tip) => { console.log(tip); })
調用 then 方法,將想要在 Promise 異步操作成功時執行的 onFulfilled 放入callbacks隊列,其實也就是注冊回調函數,可以向觀察者模式方向思考;
創建 Promise 實例時傳入的函數會被賦予一個函數類型的參數,即 resolve,它接收一個參數 value,代表異步操作返回的結果,當異步操作執行成功后,會調用resolve方法,這時候其實真正執行的操作是將 callbacks 隊列中的回調一一執行。
(圖:基礎版本實現原理)
首先 new Promise 時,傳給 Promise 的函數設置定時器模擬異步的場景,接著調用 Promise 對象的 then 方法注冊異步操作完成后的 onFulfilled,最后當異步操作完成時,調用 resolve(value), 執行 then 方法注冊的 onFulfilled。
then 方法注冊的 onFulfilled 是存在一個數組中,可見 then 方法可以調用多次,注冊的多個onFulfilled 會在異步操作完成后根據添加的順序依次執行。如下:
//then 的說明let p = new Promise(resolve => { setTimeout(() => { console.log('done'); resolve('5秒'); }, 5000); }); p.then(tip => { console.log('then1', tip); }); p.then(tip => { console.log('then2', tip); });
上例中,要先定義一個變量 p ,然后 p.then 兩次。而規范中要求,then 方法應該能夠鏈式調用。 實現也簡單,只需要在 then 中 return this 即可。如下所示:
//極簡的實現+鏈式調用class Promise { callbacks = []; constructor(fn) { fn(this._resolve.bind(this)); } then(onFulfilled) { this.callbacks.push(onFulfilled); return this;//看這里 } _resolve(value) { this.callbacks.forEach(fn => fn(value)); } }let p = new Promise(resolve => { setTimeout(() => { console.log('done'); resolve('5秒'); }, 5000); }).then(tip => { console.log('then1', tip); }).then(tip => { console.log('then2', tip); });
(圖:基礎版本的鏈式調用)
上面 Promise 的實現存在一個問題:如果在 then 方法注冊 onFulfilled 之前,resolve 就執行了,onFulfilled 就不會執行到了。比如上面的例子中我們把 setTimout 去掉:
//同步執行了resolvelet p = new Promise(resolve => { console.log('同步執行'); resolve('同步執行'); }).then(tip => { console.log('then1', tip); }).then(tip => { console.log('then2', tip); });
執行結果顯示,只有 "同步執行" 被打印了出來,后面的 "then1" 和 "then2" 均沒有打印出來。再回去看下 Promise 的源碼,也很好理解,resolve 執行時,callbacks 還是空數組,還沒有onFulfilled 注冊上來。
這顯然是不允許的,Promises/A+規范明確要求回調需要通過異步方式執行,用以保證一致可靠的執行順序。因此要加入一些處理,保證在 resolve 執行之前,then 方法已經注冊完所有的回調:
//極簡的實現+鏈式調用+延遲機制class Promise { callbacks = []; constructor(fn) { fn(this._resolve.bind(this)); } then(onFulfilled) { this.callbacks.push(onFulfilled); return this; } _resolve(value) { setTimeout(() => {//看這里 this.callbacks.forEach(fn => fn(value)); }); } }
(圖:延遲機制)
但是這樣依然存在問題,在 resolve 執行后,再通過 then 注冊上來的 onFulfilled 都沒有機會執行了。如下所示,我們加了延遲后,then1 和 then2 可以打印出來了,但下例中的 then3 依然打印不出來。所以我們需要增加狀態,并且保存 resolve 的值。
let p = new Promise(resolve => { console.log('同步執行'); resolve('同步執行'); }).then(tip => { console.log('then1', tip); }).then(tip => { console.log('then2', tip); }); setTimeout(() => { p.then(tip => { console.log('then3', tip); }) });
為了解決上一節拋出的問題,我們必須加入狀態機制,也就是大家熟知的 pending、fulfilled、rejected。
Promises/A+ 規范中明確規定了,pending 可以轉化為 fulfilled 或 rejected 并且只能轉化一次,也就是說如果 pending 轉化到 fulfilled 狀態,那么就不能再轉化到 rejected。并且 fulfilled 和 rejected 狀態只能由 pending 轉化而來,兩者之間不能互相轉換。
增加狀態后的實現是這樣的
//極簡的實現+鏈式調用+延遲機制+狀態class Promise { callbacks = []; state = 'pending';//增加狀態 value = null;//保存結果 constructor(fn) { fn(this._resolve.bind(this)); } then(onFulfilled) { if (this.state === 'pending') {//在resolve之前,跟之前邏輯一樣,添加到callbacks中 this.callbacks.push(onFulfilled); } else {//在resolve之后,直接執行回調,返回結果了 onFulfilled(this.value); } return this; } _resolve(value) { this.state = 'fulfilled';//改變狀態 this.value = value;//保存結果 this.callbacks.forEach(fn => fn(value)); } }
注意:當增加完狀態之后,原先的_resolve中的定時器可以去掉了。當reolve同步執行時,雖然callbacks為空,回調函數還沒有注冊上來,但沒有關系,因為后面注冊上來時,判斷狀態為fulfilled,會立即執行回調。
(圖:Promise 狀態管理)
實現源碼中只增加了 fulfilled 的狀態 和 onFulfilled 的回調,但為了完整性,在示意圖中增加了 rejected 和 onRejected 。后面章節會實現。
resolve 執行時,會將狀態設置為 fulfilled ,并把 value 的值存起來,在此之后調用 then 添加的新回調,都會立即執行,直接返回保存的value值。
(Promise 狀態變化演示動畫)
詳情請點擊: https://mp.weixin.qq.com/s/UNzYgpnKzmW6bAapYxnXRQ
至此,一個初具功能的Promise就實現好了,它實現了 then,實現了鏈式調用,實現了狀態管理等等。但仔細想想,鏈式調用的實現只是在 then 中 return 了 this,因為是同一個實例,調用再多次 then 也只能返回相同的一個結果,這顯然是不能滿足我們的要求的。下一節,講述如何實現真正的鏈式調用。
免責聲明:本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原創、轉載和分享為主,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果涉及侵權請聯系站長郵箱:is@yisu.com進行舉報,并提供相關證據,一經查實,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