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登錄后才能下訂單哦!
介紹:
對于story來說,一個很重要的衡量它的大小的因素就是story point,它不等同于軟件工作量評估中的Function Point,因為story point只是用來粗略的相對的估計story的大小,而Function Point則是用來衡量功能模塊的精確大小并且要參與到公式計算的,這里澄清下。
story point的估算是一門很深的學問,而且我們不能馬虎,因為如果我們估算少了,那么就會導致實際我們的花費時間遠高于估算時間從而導致team加班加點,如果估多了,會導致我們team很閑,team productivity很低,從而會面臨削減resource的風險,因為這個很關鍵,所以我們估算必須要慎重, 而且都必須讓一些很有經驗的人估算,比如在我們team,這件事情多數由我和一個最資深的前端工程師來共同完成。
實現方式:
其實估算story point要根據歷史數據,這些歷史數據來源于我們的過去的報表,我們跑了幾十個Sprint了,然后我們可以通過很典型的若干的sprint的比較,然后看那些sprint我們團隊的運行能力來粗略的估算出我們團隊能容忍的合理的story point的區間。
比如我們列出如下的歷史數據報表:
就拿最近5個sprint (S35-S39) 來說,我們可以比較 "Planned Story Point"和"Actual Total Effort" 2列。然后結合發生過的事情,有如下的證據:
(1)Sprint 39是一個非常糟糕的例子,因為在這個sprint我在休婚假,所以并沒有參與到Sprint Setup Meeting ,然后并沒有去估算story point,事后也沒時間去重新review, 所以整個團隊在一個預先估計的一個很亂的story point下工作,大家都累癱了。所以,雖然planned story point才22 ,但是實際上團隊一共貢獻了356.5小時去完成這些分配的story和sub-tasks,以至于最后3天我一看形勢不對,我自己都去參與開發寫代碼了,因為我的主要職責是領導team和技術方面的support,很少能逼我沖到一線去寫代碼的。最終雖然按時完成了,但是實在太累,我后來反思了下,這個sprint應該安排在40個story point才算合理。
(2)Sprint 35是另外一個極端的例子,這個sprint中,我們team接受了3個新成員,因為他們需要一定的上手期和獲得可以使用的賬號,權限等,所以這個數據毫無參考價值。
(3)從縱觀Sprint 36,37,38,總的說來這3個sprint都是運行的比較穩健的3個sprint,分別是276.2,276,269小時的總effort, 但是Sprint 36,team 非常忙,就算在code frozen day,我們還在做最后的bug fixing.而Sprint 37,我們有很高的質量,ST 只報告了1個defect, Sprint 38,雖然team 不緊不慢,但是我們是在最后一天才完成所有任務的。
所以綜上所述,我覺得對于我們的團隊來說,放22-26個story point是一個很合理的區間。
總結:
在估算Story Point時候,一定要參考歷史數據,歷史數據越多,那么分配Story Point總量時給出的數據就更合理,否則無論算多或者算少,對于團隊都是不利的。
免責聲明:本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原創、轉載和分享為主,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果涉及侵權請聯系站長郵箱:is@yisu.com進行舉報,并提供相關證據,一經查實,將立刻刪除涉嫌侵權內容。